教子處方
讓孩子明白分享也是一個獲得的過程
自私作為偏常人格中的不成熟行為,最好是在兒童時期及時地糾正過來,時間越長,紮根越深,對以後的影響也就越大。父母應及早地重視,並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樣。父母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出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難的幫助,對社會一種熱心、關心的態度,會感染孩子,使他也關心別人。
那麼具體來說,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1.給孩子一個平等的成長環境
要讓孩子擺脫“自私”的糾纏,父母應該從自身出發,意識到過分的溺愛並不是真愛。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無疑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爸爸媽媽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有願望,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隻顧自己不顧別人。
2.對孩子從小進行“分享”的啟蒙教育
如孩子拿著糖果,爸爸媽媽拿著小鈴鐺之類的小玩具,爸爸媽媽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小鈴鐺,然後從他手中拿走糖果,通過這樣反複地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
3.讓孩子知道“自私”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孩子都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誇獎,家長可以利用這個心理特征來引導孩子。當孩子表現自私行為的時候,提醒他這樣是不對的,並且告訴孩子大人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同時,當孩子願意與他人分享,表現得很大度的時候,家長應及時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感覺那麼做是很有價值的。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慢慢地減少自私行為。次數多了,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強了,能自然地去關心別人了,自私也就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4.在實踐中強化孩子的分享意識
道理固然好講,但也要讓孩子真正體驗到才能起到穩固意識的作用。比如,可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家裏玩,讓孩子為其他小朋友分糖果、蛋糕等食物,孩子可在分食物的過程中充分地享受這一過程。因為都很多人都期待著他,當孩子分配合理的時候,要及時地給予表揚。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與他人分享,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也會有人與他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且還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分享也是一個獲得的過程。
孩子懂得了分享,就提升了一大步,在邁向成功的路上就能更好地發揮主觀作用了。
19.說瞎話: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家長傾訴
團團是個很機靈的小男孩,不過爸爸媽媽發現他最近多了一個毛病,就是老愛說瞎話。
晚上回家,爸爸問團團上次語文測驗的成績出來了沒有。
“我考得不錯!”團團隨口答道。
“考得不錯是多少分啊?”媽媽又問道。
“媽媽,您忘了,我上次成績沒及格,這次考了72分,還不算進步啊!”團團神情十分得意。
爸爸媽媽一聽覺得這孩子確實進步不少。媽媽還準備給團團做他愛吃的紅燒魚。
這時電話響了,爸爸過去接電話。原來是團團的班主任馮老師。媽媽也湊過來聽,隻有團團“噌”地一聲溜到自己房間了。
放下電話才知道,團團考試的時候抄同學的卷子,和對方的答案一模一樣。
爸爸怒氣衝衝,剛要找團團算賬,卻已經不見了團團的蹤影。
專家分析
獎勵誠實比懲罰說謊更有效
沒有哪個人能篤定地說自己從來都沒有說過謊。在不同的年齡,說謊意味著不同的問題。但是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必須的,因為任何品質要發揮它的作用都需要有美德來導航,包括自立。
沒有人是天生愛說謊的。在成長初期,兒童對現實和想象中的事物沒有切實的分辨能力,有時候一些離譜的語言實際上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幻想的一種體現。家長不能因此就認為孩子愛說不著邊際的話,就認定孩子不誠實。好的性格都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家長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
孩子每一次說謊的背後都應該有具體的原因,以及和謊言相對立的真相。說謊無非是不想麵對真相,害怕真相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問題還涉及到孩子承受力的問題。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性格,能使孩子從各方麵受益。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說謊呢?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刻苦學習的時候,語言方式十分生硬,即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好好學習才是好孩子”、“考了高分,爸爸媽媽才會高興”等諸如此類的話。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孩子一旦成績很高就給予表揚,還有物質的獎勵,但如果成績下滑,就給給孩子不好的臉色。試想,孩子願意看到哪種結果呢?
孩子都希望被喜歡、被表揚,因此說謊很可能成為孩子迎合父母的一種選擇。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博士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媽媽是否高興當作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為了不讓爸爸媽媽生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承認自己做過的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