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是指人們忠實於事實的麵貌,不在某種目的的驅使下,以虛構假象的方式向別人作扭曲的陳述。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故事裏放羊的孩子是典型的不誠實的孩子。另外還有一些孩子,有了過錯之後,編造理由來搪塞自己的過錯也是不誠實的表現。

守信,指的是將自己口頭或以其他形式向別人作出的承諾付諸於實踐。當作出承諾的人無法兌現承諾時便是不守信了。有些孩子,比如事例中的瑩瑩一心想吃到蛋糕,並沒有對自己的承諾進行認真的思考,更別說兌現了。也有的孩子考試沒考好,為了免於受罰便承諾下次一定考好,當不受懲罰的目的達到時,他自然又把自己的話拋到九霄雲外了。大部分孩子出於一時的目的對家長信誓旦旦地做出了某些承諾,到最後也隻能流於口頭上的言語。

因此,不誠實和不守信作為不負責任的兩種表現,兩者是有區別的。因此當孩子失信於你的時候,不要認定孩子就是在說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那麼孩子語言和行為的兩麵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孩子的兩麵行為不是天生的,是由後天的某種需要引起的。比如,小時候有一次孩子不舒服,家長知道了,買了孩子愛吃的蛋糕、巧克力;又有一次,孩子考了高分,家長高興又給孩子買了好吃的。孩子覺得很好吃,而平常又不買。於是,他為了吃到蛋糕、巧克力,在自己沒有生病,考試又沒有取得好成績的情況下,隻好選擇兩種途徑:說謊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或向家長承諾考試的高分以滿足胃口的享受。

因此,家長應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質需要,不要讓孩子通過“承諾”的方式來自我尋找途徑。

孩子的口頭承諾往往都沒有太多複雜的目的,但是良好的品質都是點滴培養出來的,因此,要使孩子成為一個守信的人,還得從小教育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話負責。有很多關於守信的典故,像是“曾子殺豬”之類的小故事,平日可以讓孩子多接觸。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守信是一種美德,作出承諾之前要慎重思考,一旦作出承諾就一定要盡力踐行。

教子處方

家長不能“糊弄”孩子

有調查顯示:80%以上的父母認為自己能堅守對孩子的諾言,但與此相反的是有超過95%的孩子認為父母常常不能履行對自己的承諾。

有不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常常許諾帶孩子出去旅行,但當孩子真的取得了好的成績,家長卻總有種種原因來推脫對孩子的承諾,或者以其他的物質來進行所謂的補償,實質上也是背離了最初的承諾。這種行為和孩子承諾高分來獲得禮物的行為並無多大區別。隻是孩子的心往往都十分單純,在最初的時候對父母總是十分信任,一旦父母失信,孩子的意識不可避免要受到衝擊,再加上小孩子都善於模仿,因此便開始失信於父母。“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在此基礎,家長也應該選擇適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失信行為: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孩子有失信行為的時候,家長應分析孩子失信的原因。是對承諾的不負責任,還是孩子確實能力有限,在已經盡力的前提仍然沒有完成。如果是後者的話,應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到自己的付出並沒有白費。

如果孩子是處於某種目的,隨口作出的承諾,應分析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是合理的,家長應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其實不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長就不能過分地遷就孩子,此時就應該采取適度、合理的懲罰措施。著名作家冰心曾用用肥皂洗嘴的辦法懲罰孩子說謊。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誦一個講誠實的故事,抄寫一段論誠實的名人名言,寫一篇討論誠實問題的日記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遊玩的安排等。

2.與孩子“談條件”

很多孩子以向家長承諾提高學習成績來換取自己想要的禮物。此時,家長也可以和孩子“談條件”,問問孩子如果他不能兌現的話應該怎麼辦。家長首先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到時無法兌現,就應嚴格按照“合約”辦事。讓孩子知道糊弄不是多麼妥帖的辦法,唯有真正把成績搞上去了才不怕家長的“條件”。

3.讓孩子說出承諾的初衷

家長在麵臨孩子失信問題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承諾。因為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家長可能發現隱藏在孩子心中的許多其他的想法。當孩子對家長有了百分之百的信任之後,便會把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求都告訴家長,而不是選擇以“承諾”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所需。

最後,記得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說孩子就是“放羊的孩子”等。這樣給孩子定位很容易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孩子會認為“反正我已經是不誠實的孩子了,再說一次謊話,再做一次不守信用的事情也沒關係”。相信孩子,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期待,不給孩子說謊的機會,孩子才能有信心和勇氣改掉總是失信於人的毛病。

24.很難對付:怎麼批評都不當回事兒

家長傾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