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認識到自我價值
有很多孩子在積極提出自己想法的時候,家長會覺得太過幼稚而不予理睬。時間長了,他會因為無法通過外界的載體來體現自我價值而灰心,致使自尊心受挫。
因此家長應認真對待孩子的話語,並注意觀察孩子的獨特之處。同時可根據孩子性格中的亮點或興趣的偏好引導孩子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這樣,孩子會因為自我價值的充分體現而增進自尊自信。
3.讓孩子在平等之中感受到尊重
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的想法不切實際,甚至幼稚可笑,便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使用“你想明白還早著呢”之類的言辭與孩子對話。這種對話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一種永遠高居於孩子之上單行道的交流方式。不能對孩子以誠懇平等的態度,不尊重孩子的成長,無疑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因此,家長要學會與孩子麵對麵地交流,與孩子“爭辯”,讓孩子在探索與實踐中提高自信力和自尊感。
強烈的自尊感可以激發孩子去學習、去愛、去創造,家長也都希望孩子努力地去學習、去愛、去創造。因此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精心嗬護孩子柔弱的自尊心,讓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加固成堅實的城牆,保護孩子學習、愛和創造的能力。
25.隨大流:什麼都跟著別人學
家長傾訴
晚上在飯桌上,彬彬向爸爸提出想要一身球衣,說自己加入學校的足球隊了。
“不是有球衣嗎?”爸爸問道。
“我們新加入的都有新球衣了,就我沒有,原來那套都舊了……”彬彬嘟囔了一堆。爸爸拗不過他,答應給他買一套新的球衣。
過了沒兩天,彬彬又央求媽媽帶他去旅行,“媽媽,我最好的幾個朋友這周末都跟著家人出去玩兒,你也帶我出去玩兒,咱們去爬山吧,聽他們說爬山特帶勁兒……”
“別人不去,你也沒想著去;別人要去,你也要去。老跟別人學有什麼意思啊?”媽媽對彬彬說。
“你不帶我去,我就自己去!”彬彬開始強嘴了……
專家分析
個性培養的前提是十足的自信
有的人時常埋怨孩子愛攀比,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有什麼,其實這種“隨大流”的心態與攀比的心態是有所區別的。攀比是好強心在作怪,這種孩子的典型心態就是“總要比別人強”。而“隨大流”是缺乏個性與主見的性格體現,他並不指望著成為最受矚目、最耀眼的那一個,而是希望自己能與所處的人群保持步調一致,不至於被落下。這種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辨別能力都處於弱勢。同時,自我能動性也因為外界信息的幹擾而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總是處於被引導的被動地位。這種性格必然對自立能力的發展有阻礙作用。
家長們都苦惱自己的話對孩子的影響甚微,孩子的目光總是牢牢地盯著周遭的同齡人。其實想要和別人一樣的心理在孩子當中是普遍存在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心態將會慢慢改變。當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時候,便不會讓他人太過輕易地影響自己,而是有鑒別性地吸收。不過,這種心理持續的時間應有一定的限度,否則將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同時,家長應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為了隨大流去做他們根本不想做的事情,這樣隨大流就會有負麵的作用。這種心理劣勢很可能給孩子的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在某件事上隨大流。一般孩子隨大流可能出於以下幾種心理:
贏得別人的認同
這種心理並不獨特,家長們也可以想想,同事朋友的認同對自己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拿事例中的彬彬來說,他出於這樣的考慮:我的好朋友都有了新球衣,我的球衣舊了,和他們站在一起是不是會很不協調?我的好朋友都去玩兒了,回來之後當他們興衝衝地聊起自己的遊玩經曆時,我的沉默是不是會很不協調?之後,彬彬暗暗作了肯定的回答,即我不能與我的朋友“步調一致”了,很自然便向父母提出了要求。
針對這種心理,家長應首先考慮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是合理的,應及時地滿足孩子。如果孩子僅出於隨同他人,應讓孩子明白友誼的維係不是靠外在的因素,而是內心的互動與交流。
對自己的不自信
有時候在課堂經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出題讓學生做,並指出誰先做完了就舉手。細心的老師會觀察到有些學生其實已經做完了,但因為怕自己做錯了不敢舉手。當老師主動點名讓這樣的學生回答問題,卻發現他們做得很好。
這是不自信的孩子在學習上的一種表現。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通常會留意他人的一些小細節,並暗暗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