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任性絕非孩子的天性,主要是後天因素的作用。當慣了“小皇帝”、“小公主”,脾氣壞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家長在為孩子的斤斤計較而不知所措的時候,也應該好好地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態度“斤斤計較”一番。
孩子占有欲過強
一個占有欲很強的孩子,十分看重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他看來,自己的東西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旦別人觸及了自己的東西,稍有損害,便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侵犯。總覺得東西是自己的,而自己的東西被損害了,自然理在自己,於是便沒有分寸地蠻橫起來。
另外,有些孩子的活動圈子十分狹窄,一接觸陌生的麵孔,不自覺地就會產生抵觸心理。這種心理是任性情緒的催化劑,更容易使孩子失去分寸。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的小圈子向外界敞開大門,但前提是要適時適度,同時家長應為孩子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當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逐漸擺脫濃重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孩子的心懷也會跟著寬廣起來。
教子處方
讓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會下棋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學下棋時,往往僅考慮自己第一步怎樣、第二步怎樣,而不會考慮別人會怎樣。當自己的棋藝練就到一定水平後,就會考慮我怎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自己應當如何一一應對。如此考慮的回合數越多,個人的水平也會越高。不光是下棋,其他的比賽也是如此,在提高自己技術的水平上還要研究戰術,而研究戰術的關鍵就是要了解對手的特點以及他可能會運用的策略。
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換位”。
而心胸狹隘的孩子往往是將自己囚於自我的小天地,看不到別人的存在,更別說為別人著想了。因此,讓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培養寬容美德的基地。
那麼,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呢?
1.與孩子討論關於寬容的話題
不少孩子根本就沒有寬容的意識,因此寬容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不是朝夕就可成就的事。家長應經常與孩子談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和理解,或者給孩子講與寬容有關的故事,讓孩子在潛意識裏對寬容形成概念,進而用行動來詮釋對寬容的理解。
2.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
寬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在與不同性情的人交往的過程,孩子會逐漸發現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隻有學會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才能與人正常交往,友好相處。當孩子有了過失,事後得到別人的寬容時,他會由衷地感受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到寬容帶來的歡樂,並以隨和善意的心態來對待別人無意的過失。
有些家長總是限製孩子的交友圈,讓孩子隻與學習出眾的孩子交往,杜絕孩子與成績差些的孩子交往。實質上,這種想法在無形之中向孩子灌輸了一種“差別”的思想。父母應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讓孩子向好同伴學習,幫助“差”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
3.及時糾正孩子不寬容的言語和行為
當孩子有不寬容的言語和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能通過“哄”的方式來平複孩子情緒的不平。適當的嚴厲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這樣他就不會無所顧忌地重複自己的任性。
培養一個心胸寬廣,善解人意的孩子是對父母的一個挑戰,因此家長需要有耐心,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狹隘的情緒,否則會給孩子帶來負麵的影響。
27.“馬大哈”:做事總是丟三落四
家長傾訴
騰騰上小學三年級了。
一天早上,騰騰早早起了床,開始洗臉刷牙。因為今天學校組織了郊外活動,要提前集合。媽媽提前給騰騰做好了盒飯,放在書包旁邊。
騰騰生怕遲到,匆匆吃了幾口飯,抓起書包就衝了出去。
過了不到十分鍾,突然門鈴響了。爸爸媽媽很意外大早上誰來串門,開門一看是跑得氣喘籲籲的騰騰。
“媽……媽,我……我……的飯呢?”騰騰喘著粗氣說。
“就放你書包旁邊了,你沒裝呀?”媽媽說著趕緊回屋給騰騰取飯盒。
騰騰接過飯又趕緊轉身跑了。
這次又沒過十分鍾,門鈴又響了。媽媽趕緊開門,尋思著著是不是騰騰又忘記帶什麼東西。一開門果然是騰騰,這回,騰騰喘著粗氣,臉上還淌著汗。
爸爸叫騰騰慢慢說,別著急。
“媽媽,昨天晚上我帶回來的班旗呢?”騰騰好半天才說出來。
“你不是掛在你房間的門後麵了嗎?”剛說完,爸爸就已經把班旗給取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