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做孩子興趣的導師(3)(2 / 2)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認為,對於教育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經常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興趣。他說:“成年人隻有通過對孩子不斷地予以同情的觀察,才能夠進入孩子的生活裏麵,才能知道他要做什麼,用什麼教材才能使他學習得最起勁、最有成效。”

在很多情況下,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興趣、願望、希望甚至是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都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雖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講,在他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強迫他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種很痛苦的事。這樣做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損害孩子的天性。

如果孩子自己能保持對某一事物或某些習慣的興趣,是再好不過了,但在很多情況下,興趣也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尤其是麵對有時顯得枯燥的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時,興趣就更需要培養了。但是,我們不能不提醒父母,父母自身的興趣對子女興趣的有無、興趣的高級與低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有一對從事音樂工作的夫婦,希望子承父業,讓兒子也成為一個著名音樂家。於是,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孩子不到3歲,他們就為孩子買了一把兒童專用的小提琴,漂亮而昂貴,希望孩子能愛不釋手。可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不管他們怎麼去哄,怎麼去鼓勵,孩子就是對拉琴毫無興趣。每次拉琴隻是機械地把弓放在琴弦上拉動,睜著暗淡無光的大眼睛,似乎是在受難。

有一次,兒子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父母決定給他買一件他最喜歡的禮品作為獎勵。向他征求意見,問他想要什麼的時候,孩子想了想,低著頭說:“我說了你們能滿足我嗎?”父母說:“隻要辦得到的,就一定滿足你。”孩子便用乞求的眼光看著父母,用鄭重的口氣說:“我要的禮物,就是你們別再勉強我拉琴,行嗎?”父母聽了孩子的話不免有些震驚。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片苦心,對孩子卻是沉重的負擔。孩子竟然把“不再拉琴”視作最好的獎賞。這是好心的父母絕對沒有想到的結果。

現在有不少父母,總想為孩子安排一切,包括孩子的前途,他們都早已經為孩子設計好了。他們自己節衣縮食,卻不惜拿出大筆學費,替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興趣班”,其實孩子既沒有他們想象的特長,也根本沒有什麼興趣,都是父母在那裏瞎忙乎,孩子們在父母一廂情願的逼迫下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什麼樣大學,學什麼專業,也多半由父母包辦。

一些父母眼看別人3歲的孩子就會背唐詩,也買回一本,每天口讀麵授,逼著孩子背誦。還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為少年畫家、書法家、樂壇“神童”,也不顧忌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的條件,就把自己省吃儉用的錢摳出搞“智力投資”,但結果往往不能與他們的願望成正比。

如果不顧孩子的自身資質,不尊重孩子的意願,用父母的愛好與期望,越俎代庖,替孩子去選擇奮鬥目標,則注定要徒勞無功。讓喜歡畫畫的孩子當數學家;讓喜歡數學的孩子去當歌唱家;讓喜歡唱歌的孩子當作家,這樣的“期望”不僅注定不會成功,而且往往會把孩子原來的長處也抹殺殆盡。

不要因為興趣而限製孩子的自由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意識到了興趣的重要時,為了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往往就剝奪了孩子的另一項權利,那就是自由。因為興趣沒有了自由,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傷害。要知道,隻有有了自由,他們才會對事物產生興趣。在沒有自由的情況下,是不會對什麼東西有興趣的。

“興趣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有學習興趣!”

“有了學習興趣一切都好辦,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

在當今的教育上,很多的父母和老師都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興趣是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於是,他們為了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而忽略了另外一種比興趣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孩子隻有有了學習的自由,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沒有自由,就很難會有興趣,即便是有興趣也難以持久。所以,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孩子是否自由,決定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自由的程度決定著孩子對學習興趣的大小或是持續時間的長短。

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種說法很不科學,試想一下,如果比爾·蓋茨是一個生活在中國的人,他還會有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嗎?別的不說,隻說他從名校退學這一點來說,有哪個中國家長能夠做得到嗎?如果正在上清華或是北大的孩子突然告訴父母要退學,父母可以不幹預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