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優秀教師給學前班孩子上課,很受歡迎。例如,叫學生發言,他不是靠學生舉手再點名,而是準備一個“發言球”,一邊從講台上把“發言球”扔出去,嘴裏一邊說“2+3。”哪個孩子接到球,哪個孩子就說出答案,孩子們“學”得很高興。有的聽課的老師不理解,這不是多費一道手續嗎?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要什麼“發言球”?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是孩子卻沒有了強烈的發言興趣。這種回答是很有道理的。
孩子都是情緒化的學習者,教育者不為他們製造一定的情感氛圍,就無法激活他們的聰明才智。有些孩子在某個教師的班裏很聰明,而到了另一位老師的班裏就變傻了,可能奧妙就在這裏。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常常使用成人化的方法,就是因為不明白這一點,弄得孩子對學習缺乏積極性,反過來父母卻又埋怨孩子又懶又笨……其實,有很多時候,又懶又笨的恰恰是父母自己。他們對孩子的心理一竅不通,又懶得去研究去學習,還自以為是把成人學習的模式強加給孩子,孩子不願學習,又去責怪孩子。不客氣地說,應該責怪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孩子利用自己的經驗來學習
孩子認識事物,一般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中介的,這是孩子情緒化的另一個特點。在孩子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跟自己的經驗有很直接的聯係。孩子吃蘋果感覺到了甜,他不認為甜是蘋果本身所具有的,而認為是裏麵加了糖,這顯然是孩子吃奶時加糖的生活經驗的反映。
這種思維方式非常有趣,反映了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根據孩子的這個特點,父母對他們進行知識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有關的知識和他本人的生活體驗聯係起來,這樣才便於孩子理解,否則就會出力不討好。父母要想知道孩子的體驗,就必須走進孩子的內心,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且很多父母,都不願意去認真研究孩子的心理,但是這種事是不做不行的。
3.孩子學習的最佳方法是遊戲
專家一致認為,孩子的主要活動是遊戲而不是正規的學習,幼兒園、學前班就是如此,這是非常正確的。可是有些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早學知識、多學知識,認為做遊戲是在浪費時間。但是讓天真爛漫的孩子像成人那樣學習是不行的,對孩子來說,害處大於好處,這樣的做法等於“強迫”孩子厭學。父母應該明白,遊戲本身就是學習,孩子在遊戲中能夠學到非常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在平常的學習中學不到的。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孩子在幼兒園隻知道玩,一旦上小學進行正規學習不適應怎麼辦?這也是一種誤解。這裏不是不準孩子學習,而是主張讓孩子在情緒化的氛圍中學習,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不僅要讓孩子學到一些知識,還要使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習慣,更主要的是開發了孩子的智力和潛能。同時,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教師也會比較巧妙地自然過渡,不會使孩子進入正規學習的時候過於突然和生硬。
如果把遊戲與學習對立起來,人為地把知識學習和遊戲割離開來,各自形成一個封閉的係統,讓兩者互相隔絕,一個極端是“傻學”,另一個極端是“傻玩”,孩子就會在這兩個極端來回搖擺,結果自然是學得死板,玩得無味。
有些父母和老師以為“帶著孩子玩很容易”,而“教孩子學習很困難。”這也是不正確的認識。設計一個知識含量高的遊戲才是極其困難的,需要很強的創新能力,而拿著書本照本宣科,當個教書的機器,則是比較容易的。
從以上三個方麵的啟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讓孩子能夠喜歡學習,首先就要激發出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情緒化中學習,這樣就會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讓孩子的興趣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培養
父母箴言
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關注,主動思考,並自覺采取行動。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想方設法地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向上的積極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可以說把這個工作做好了,就不用擔心孩子今後的發展了。
人的一生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與奠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對孩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家庭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那麼家長教育孩子,主要教育什麼呢?從總體來說,孩子成長發育的各個方麵都是教育的內容,道德品質、智力發展、知識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這些父母都必須不同程度地擔負起教育責任,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城市家庭中,高智商、高要求、多技藝和強訓練的教養理念一統天下。“技多不壓身”的古訓在現代家庭中重新找到了強大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