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補說(MakingUp)
“補說”是就特定語言環境擴散聯想,進而由孩子對原文進行補充的訓練形式。先給孩子一定的語言環境,然後啟發孩子的擴散思維想象能力,對理解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以後,得到一種新的形象思維,或更精煉的邏輯思維。
4.評說(DiscussingandCommenting)
“評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訓練。要求孩子必須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捕捉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鑒賞挖掘課文的真正思想,在此基礎上利用英語來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或主人公性格特點的評價與認識。這樣既提高了英語口語能力,更訓練了思維能力。
5.推說(inference)
用英語進行推斷講述,是一種升華,這種訓練也是很必要的,是讓孩子利用所學語言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實踐證明,“五說法”是提高英語水平和表達能力的好方法。通過近幾年的訓練,不少孩子已達到或超過了“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能夠獨立閱讀和理解與課文難易程度相當或高於該程度的課外閱讀材料。
培養孩子學習物理的興趣
父母箴言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振寧教授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因此父母在輔導孩子學習物理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培養孩子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為孩子在後續的學習中打好紮實的基礎。
有些孩子一提到物理就頭疼,問及原因也是各種各樣,十分複雜。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不能學好物理而認為孩子“腦子笨”或是“不用功”。其實,學習的好壞不隻是取決於智力因素,更多的時候是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隻要父母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輔導,讓孩子從學習中得到樂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物理產生興趣了。
其實,物理這門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因為,在這門課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小實驗。所以,父母要充分發揮實驗的魅力,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會讓孩子對物理產生興趣,讓孩子變得愛學物理,有信心學好物理。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的研究離不開觀察和實驗。
觀察是在事物或現象的自然狀態下,讓人通過感官去認識事物或現象。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物理學。大家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和開普勒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密切相關的。開普勒是一位視力極差的天文學家,他的研究素材完全依靠他的老師、天文學家第穀長期進行天文觀察的結果。第穀在赫芬島上建立了天文台,在那裏辛勤觀測了20年之久。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在月下靜坐,凝視天空。他的工作細致、準確到令人驚訝的地步——他測量的各個行星的角位置的誤差小於0.067度(這個角度大約相當於把針尖放到一臂遠處,用眼睛看到針尖所張的角度)。不要忘記,第穀的測量是在望遠鏡發明前用肉眼進行的!第穀逝世後,把觀察所得的浩若煙海的資料傳給了開普勒。第穀長於觀察,但缺乏理論思維能力;開普勒勤於思考,他對第穀的資料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可以說,沒有第穀的精確觀測,就沒有開普勒三定律,就沒有萬有引力定律,就沒有整個牛頓力學。可見,觀察對物理學是何等的重要!所以,父母要在平常的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觀察,這樣孩子對物理的興趣就會有所提高了。
有了興趣,養成觀察的習慣,再掌握一些特有的思維方法,孩子的物理成績自然就會提上去了。在初學的時候,物理規律並不多,但物理現象和過程卻千變萬化。所以,孩子隻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隻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把複雜的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的能力,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
1.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分析是把研究對象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再加以研究的一種方法,簡而言之,分析就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法。在力學中常用的“隔離法”,就是一種分析方法。
2.歸納和演繹的方法
從個別事實出發,推出普遍性結論的方法稱為歸納法,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從一般性知識的前提出發,推出特例性知識結論的方法稱為演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牛頓說過:“在實驗中各個定理都是從現象中推論出來的,然後再通過歸納而成為普遍的原理。”愛因斯坦也說過:“適合於科學幼年時代的歸納為主的方法,正在讓位於探索性的演繹法。”總之,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位物理學的專家都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歸納和演繹的方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所以,孩子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也要讓他善於歸納。例如:對於大量的物理習題,要善於歸納,找出某一類問題中隱含的共同的本質規律,也就是“多題歸一”。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
3.理想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