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年輕人正在丟失硬能力(1 / 1)

中國年輕人正在丟失硬能力

直麵現實

作者:塵世走筆

一位美國朋友談及對未來中國人的看法:20年後,中國年輕人會丟了中國人現在的硬能力,他們崇拜各種明星,不願獻身科學,不再以學術研究為榮,聰明拔尖的學生都去學金融、法律等賺錢的專業;而美國人因為認識到其硬能力不行,進行教育改革,20年後,不但保持了其軟能力即非專業能力的優勢,而且在硬能力上將趕上中國人。

這個美國人的看法,其實在中國很多地方出現了苗頭。比如,很多中國人放棄原本很強的硬能力不用,一窩蜂地去讀MBA,完全不顧自己是否適合做企業領袖。

最近,一位在小得不能再小、我從來沒聽說過的美國中部B-School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托同學請我幫找工作。我不知他是否知道,就是美國人在那種商業學校畢業,在紐約這樣競爭激烈的地方,機會也等於是零。而且他學的是投資,那就更別提了,華爾街投資公司的挑剔更是登峰造極的,他們通常更喜歡某專業高手做投資分析或貿易。舉個例子,如華爾街投行想找對化學公司或高科技做投資分析的雇員,他們不會去B-School,而會招一個化學博士,除非你上B-School之前,在化學或高科技公司工作過或有這方麵的專業文憑。換句話說,如果你有某種專業的硬能力,又具備投行這職場的軟能力,你可以直接進入美國投行,做你專業方麵的投資分析或貿易。

每次回國,都有人問我:“你本科學哲學,研究生學的是社會心理學,怎麼能進入美國銀行工作?”他們不知道在美國銀行裏,真正學金融的不多,大多數都是從各種專業畢業的。在美國,讀社會心理學專業要學很多統計知識,銀行正是看中我這一點。我兩年前的大老板是學氣象學的,美國學金融的在銀行或公司裏很多都是做預算、財務等。在美國金融界裏,很多人是工程學或物理學畢業的。金融實質上是一個大工程,而學工程或學物理的人,一般很容易理解金融,而且這些人往往數學好。

聯想起美國朋友的話,反觀中國學術腐敗問題、學位含金量降低問題,學校和家庭教育都忽略軟能力的培養。而年輕人在選擇學業和職場時,又很容易盲目,放鬆了我們中國人曆來強調的硬能力積累,很令人擔憂。

中國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優越環境中長大,大多數不可能有吃苦和堅韌的個性。20年後,中國年輕人能力的普遍下降,是完全可能的。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和教育體製有從宏觀上促進公民軟能力的機製。比如,僅高考分數優秀而不考慮考生人品就可進名校,而眾所周知,僅學習優秀,是不可能考入哈佛這樣的世界名校的。

現在,美國教育改革鑼鼓喧天。如果這場教育改革成功,中國不為所動的話,那位美國朋友的預言,20年後會變成現實。

【王曉敏薦自《北方人》2012年第2期/周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