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標準答案時代”必須終結(1 / 1)

“標準答案時代”必須終結

直麵現實

作者:朱大可

上海閘北區某重點小學一年級語文試題:蜜蜂、小鳥、兔子和熊貓四種動物,請從中找出一種跟其他三種不同的動物。校方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熊貓,其理由為,它是惟一須由動物園飼養的國寶級動物。

此類“腦筋急轉彎式”的命題,本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啟迪功能。如果出題人讓孩子做出自由回答,隻要言之有理,符合邏輯,判為正確。此為值得推廣的好題。一旦遭到單一標準答案的限定,它就淪為一道臭題、愚題和滑稽之題,成為中國教育的諸多笑話之一。

《收獲》編輯葉開說,她在上海閔行區讀三年級的女兒,就遇到過這樣一道語文題:“三國故事裏誰最有智慧?”女兒很流暢地寫下答案——“孔明和龐統”,不料老師卻給了一個大紅叉,因為標準答案是“諸葛亮”,寫“孔明”就是錯誤。此類標準答案之迂腐、粗暴和荒謬,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曾去旁聽過一位優秀小學語文老師的公開課,時值仲春四月,老師出題“窗外”,請學生觀察室外景色並報告看到的事物。有學生說看到了發出嫩芽的大樹,有的說看到了藍天白雲,有的說看到了摩天大樓等等。而老師的回答是,你們都錯了,正確答案應該是:我看到了春天。雖然老師的標準答案更具“隱喻”色彩和“語文”氣息,但又有何理由說孩子們的答案是錯的呢?難道他們看到的都是幻景?

這種所謂單一標準答案,已經成為中國文科教育的基本模式,被廣泛運用於造句、修辭練習和作文的批閱中,令語文學習徹底喪失智慧和樂趣,淪為應試製度體製下冗繁而乏味的功課。

文科教育的答題方式,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邏輯。它通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指涉事實、語法、拚寫之類的“硬知識”,可以設定單一標準答案;而關於智力、觀點、想象力、風格之類的“軟知識”,在整個文科係統中占據70%以上,則應全麵開放答案。簡單套用理科教學模式,過度依賴標準化測試,放棄了多元開放的教育模式,隻能造成對文科教育的最大傷害。

在西方的語文課裏,除了拚寫和文法等“硬件”有單一標準,所有的思考題、智力題、作文、社會調查、課堂討論等“軟知識”,都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自由爭論,老師做後期總結,僅僅指出那些明顯的錯誤,對各種合乎邏輯、自圓其說的回答,都給予正麵鼓勵。

標準化測試對兒童教育的最大威脅,就是摧毀個人想象和邏輯推論,嚴重傷害學生對語文、曆史和政治課程的興趣,消解獨立思考的動力和課外閱讀的興趣。而大量錯誤的“標準答案”,更是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以“常識”的麵目植入兒童心靈,其禍害往往延伸到數代人。此外,鑒於家長通常會給出自身的不同答案,學生會變得無所適從,最終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形成雙重標準和雙重人格。對於中國年輕一代的人格分裂現狀,標準化教育要承擔重要責任。

在文科教育中設置強製性標準,往往是教育機構無能的表現。一些教育機構或從業人員,為了降低批閱的“勞動強度”,避免不同答案可能帶來的諸多麻煩,而用單一標準答案來“一以蔽之”。這樣做的後果,不僅擴大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認知鴻溝,更引發了家長的嚴重不滿。製造出更大的“社會糾紛”。

強製性標準的設置,無疑是應試教育體製的後果。高考製訂排它性的單一答案,而整個應試教育體係必然要適應這種模式。它把教師、學生和家長一起捆綁起來,共同揣摩出題者的心理,努力迎合出題者的觀點,根本無需探求與建構自己的獨立見解。正是這種荒謬製度引領整個中國教育,把它變成以單一標準答案為軸心的考試機器。這部龐大的機器至今還在震耳欲聾地運轉,製造各種“標準化產品”,把中國送入漫長的“標準答案時代”。它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不再擁有創新和創造人才,而所謂建設“創造大國”的理念,以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藍圖,隻能是一個無限美妙的蜃景而已。

【摘自《新世紀》2012年第12期/王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