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一種的民生視角

直麵現實

作者:張鳴

重視民生,是當今的一種時髦,大眾講,媒體講,政府也講。不過,作為民來說,真正想要的,還是把這掛在嘴上的重視,落到地上,好讓他們有點實惠。

然而,惠民這件事,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走南闖北,見了好些地方政府的惠民工程,細打聽一下,不少卻是官商之間扯不清的掙錢工程,實質上是坑民害民的。好些地方,即使上麵下拔給農民的補助,除非直接發到農民手裏,經手人多半會剝層皮下來。有消息說,連給貧困山區農民孩子的午餐補貼,有些地方都要雁過拔毛,蚊子腿上剝下肉來。

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已越來越具有公司化的傾向。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民生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與民爭利。甚至擾民造成的。

有些地方,所謂的土地財政,從本質上講,無非刻意限製農民自主土地開發,人為製造農用宅基地和商業開發地產價格之差,掙農民土地的錢。有些地方,所謂的招商引資,無非就是圈占了農地,然後無償或者低價讓招來的企業使用,讓農民飽嚐企業開工後的汙染之害。然後政府還有官員享受招商得來的利益,包括數字上的GDP。前一段鬧得舉國皆知的農村校車問題,其實就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為了自己的方便,把此前每個鄉鎮好容易建起的農村學校廢掉,然後集中辦學,使得年幼的農家子弟為了上學,要不就小小年紀去住校,要不就幾家花錢雇一些很差的車做校車接送。農民虧了,但教育部門卻肥了。

每次到基層調研,基層官員都要抱怨待遇低,工資不能按時發放。但是,地方政府卻總是在膨脹,機構越來越多,機構裏人滿為患。一個小小的縣,光科級機關就可以排上長長的一大串。上百個,每個機構都滿滿的人。這麼多機構,這麼多人,還都要掙錢牟利,手伸向哪裏?隻能與民爭利,向下伸手。所以,無論上麵怎樣三令五申,審批權就是減不下來,這邊減。那邊添。不管經濟學家怎樣強調政府別幹預市場,政府卻總是下場邊做裁判,邊做運動員。

民生的問題,最大的難題,其實來自政府。中國的老百姓,無論南北東西,都會自己給自己找飯吃,都會自己想法過好日子。政府要做的。就是維持好社會治安,辦好學校交通通訊等公共事業。把機構切實減肥,看好伸向民眾的手,管好自己的錢袋子,別亂花納稅人的錢,民生問題,也就解決了大半。所以說,在當下的中國,所謂的民生問題,實質上首先是一個政府管住自己的問題。

【王翔字薦自《新浪博客》2012年4月10日/何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