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不合時宜的標語口號
負暄瑣話
作者:劉武俊
不得不承認,中國真是個口號文化異常發達的國度,不少標語口號令人歎為觀止。“該紮不紮,房倒屋塌”、“一人超生,全村結紮”、“逮著就紮、跑了就抓,上吊給繩、喝藥給瓶”等計劃生育標語口號在不少地區司空見慣。這些寫滿冷漠甚至恐怖的標語口號讓人不寒而栗,不僅是一種視覺汙染,更有心理恐嚇之嫌。據報道,從2007年開始,國家人口計生委開始清理、更新冷漠標語,去年又啟動“洗臉工程”,從群眾的視角出發,力求使計生宣傳與時俱進,深入群眾生活。
從古至今,中國就是口號文化頗為悠久和發達的國度。口號這種頗具感召力和號召力的特殊的話語形式往往濃縮了一個時代的主流信息,概括了一個社會的鮮明主題,積澱和充斥著情緒、欲望、主張、觀念乃至信仰。口號在一定程度上張揚了與異己之聲相對峙的強硬色彩,力圖用自己斬釘截鐵的語義和激昂奔放的氣勢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將對話、討論、質疑、辯駁、思辨等統統拒之門外。客觀地講,口號這種話語形式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充分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然而,口號的感性宣泄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實踐,口號的泛濫或許會轉變為一種非理性的災難。
口號這種話語形式在中國的法治領域同樣頗為流行,有些貌似天經地義的口號對法治有著潛在的負麵效應。以耳熟能詳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為例,從法理的視角講,有悖於“任何人不得被強迫自證其罪”的司法原則和“人有不控告自己的自由”的司法理念,這一口號還有可能為刑訊逼供現象提供保護傘,為司法人員的刑訊逼供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
再以形形色色的“依法治×”標語口號為例,毋庸諱言,“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的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治官而不是依法治民。長期以來,“依法治市”、“依法治鄉”、“依法治校”、“依法治廠”、“依法治路”、“依法治水”、“依法治教”等標語口號近乎泛濫,“依法治×”幾乎成了一套就靈的格式化口號。近乎泛濫的“依法治×”口號其實是對“法治”這一概念進行急功近利置換的結果,容易導致步入功利性極強的法律工具主義等法治的誤區。另外,“依法治民”乃是某些官員對“依法治×”津津樂道的潛台詞,他們就希望通過張揚“依法治×”這一強勢話語的“語言暴力”,使自己轄區的百姓服服貼貼,不鬧事、不上訪,不給自己的升遷之道設置障礙,“依法治×”其實蛻變為某些官員馴民的“教鞭”。法治的要義乃是指限製“官”的公權力和保障“民”的私權利,“依法治民”的潛意識顯然是對法治真諦的歪曲。
諸如此類的口號,都需要我們認真檢視。實施“洗臉工程”,清理不合時宜的計劃生育標語不難,難的是清理殘留在人們尤其是不少基層政府官員頭腦中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維定勢。從這個角度講,以“六五”普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尤其是對基層官員的法治教育勢在必行,實施以弘揚法治精神為核心的“洗腦工程”,遠比“洗臉工程”更重要也更艱巨,更為任重道遠。
【摘自《學習時報》2012年4月2日/王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