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反觀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也同樣存在著大量的“習得性無助”現象:
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過於包辦,以至於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一到吃飯時間,還經常是手裏拿著一枚雞蛋無從下手,最後隻好向大人求助:“我不會吃,你幫我吧。”
孩子在聽了家長無數遍的“笨蛋”“傻瓜”之類的辱罵之後,自我情緒會從憤怒反駁到橫眉冷對,最後偃旗息鼓,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是笨蛋了。
然而,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隻會習慣於跌倒後向家長求助,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爬起來。其實,當孩子麵對成長路上的挫折時,他們完全可以自行掌控,而這些挫折他們也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前提之一就是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欣賞自我。
正確認識自己包括認識自己的身體發育情況,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認識自己的優點和弱點,認識自己的能力、個性及愛好。一個人隻有能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根據這些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坦然麵對人生的不同挑戰,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這麼看來,認識自我是自我發展的開始,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
然而,一個人的自我認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逐漸形成的。對兒童來說,認識自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孩子對於“我”這個概念是一無所知的,對自己與別人、自己與事物是混為一體的。他們甚至會使勁拉扯自己的頭發、咬自己的腳趾,直到覺得疼了才哇哇大哭,這種經驗是他們知道“自己”的必經之路。到了1歲半左右,孩子逐漸開始學說話了,開始會用“我”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一點點懂得區分“我”與“我以外的事物”了。
在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階段,家長始終是孩子的一麵鏡子,這麵鏡子照出來的形象可以是美麗的,也可以是醜陋的。
所以,孩子獲得的自信首先得由家長給予。家長一定要慎重對待自己言行,結合生活中的小挫折,告訴孩子要學會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毅力、有能力、受人喜歡的人。
用情商故事和孩子談談心
推薦故事一:烏鴉搬家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是其一生中重大的一課,也是艱難漫長的一課,而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心中有一把尺子,自我評價的能力才會提高,情商指數也會自然而然地隨之提高。
有一天,一隻烏鴉向東方飛去,在飛行的途中,它遇到了老朋友鴿子。
鴿子關切地問烏鴉:“烏鴉,我們好久沒見了,你過得怎麼樣啊?”
烏鴉歎了口氣說:“唉,沒有一天好日子過呀。”
鴿子聽了,覺得很奇怪,追問道:“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難道有人欺負你?”
烏鴉憤憤不平地說:“是啊,它們都不喜歡我,都欺負我,所以我不想跟它們在一起了,我要飛到其他地方去生活!”
聽了烏鴉的這番話,鴿子更糊塗了,心想:“我們以前在那個地方生活了很久,那裏的鄰居、朋友,包括人類都很友善,他們怎麼會欺負烏鴉呢?”
“烏鴉,他們為什麼欺負你?如果他們無緣無故欺負你,我去幫你討個公道!”鴿子決定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烏鴉感激地說:“你知道嗎,這個地方的人都嫌我的聲音難聽,說我給他們帶來了噪聲,可是他們自己的聲音就好聽嗎?還不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