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固本求源真神醫(1 / 1)

趙芸曖戟指怒目,將馬鞭執於手中:“氣煞我也,氣煞我也,那縣官之子沾染毛刺,身體奇癢皆能給予救治,念你明察秋毫通懂醫術,我且處處袒護於你,而今,於我祖母當前你膽敢明言不治,我已忍你甚久,看我如何收拾予你。”

趙母見狀抬手阻攔:“芸曖不得無理,先生仁心仁聞,又何錯之有,所謂醫者能醫,乃醫者慈愛,醫者不能醫,亦是醫者本分,莫要這般傷了好人。”

曾在路途中,馬希麟奉勸數名侍衛莫要傷害無辜,亦對百姓秋毫無犯,數名侍衛早已心存不滿,本欲教訓馬希麟,偏有趙芸曖百般袒護。隨行侍衛眼見大好時機,便開始為趙芸曖叫好:“姑娘,此人定是村野郎中,孰能知曉為慈禧醫病實事,定是他造謠蒙騙眾人,打死他,打死他。”

然在此時,趙芸曖更是心生烈火,聽得手下侍衛如此起哄,瞬時將馬鞭朝侍衛揮舞出去:“馬希麟對錯與否,膽敢在此亂言,此為我自家私事,輪不得你等在此叫囂。”話音未落兩鞭揮出,隻聽鞭聲響脆,那侍衛衣裳已被皮鞭撕裂,創傷遽明顯,趙芸曖罵道:“以後再有多嘴,此下場會是你等。”那侍衛身掛彪肉尚可抵擋一鞭,趙芸曖權威無人再敢冒犯,隻得忍氣吞聲。

自此,無一人敢對馬希麟指點言論,有趙芸曖罩護,他人更不敢靠近一步。相處之久,趙芸曖早已對馬希麟心生歡喜,然是性格脾氣不減當初。

趙母著實無奈:“芸曖,你依舊性格頑劣,卻不如大家閨秀那般賢良,你父親越是待你如金枝玉葉,你越是放任自己,要改,要改。”

趙芸曖轉身怒視馬希麟:“祖母,你莫要管我,我定要拆穿這個假冒良醫的偽君子。”

馬希麟言道:“姑娘且聽我一言,行醫救人乃是我幼小之誌,我既知病因又豈有不醫之心。”馬希麟如實道來,原來趙母是胃氣積聚,平日飯量小,反而腹脹,小腿腫的厲害,血熱,帶下病也甚是嚴重,心情急躁,坐立不安,一入深夜更是難熬,日漸積累加上年老體衰,病情甚是嚴重。

聽馬希麟一番辯證,有理有據,趙芸曖速問他該如何醫治。然馬希麟卻歎息搖頭,無奈言道:“所診病症,恐怕整個西安城中名醫皆已盡知,終是不能醫好,容我再想想罷。”

趙芸曖更是怒氣填胸:“你是在耍逗於我,既明知病因病理卻不給予醫治,我千裏迢迢破費銀兩,請你來此難不成是為聽你廢言廢語。”

馬希麟言道:“趙姑娘莫要生氣,我會深思考慮該如何醫治此病,想必這西安城中的名醫早已告訴你祖母,隻是見效不明顯或是病根難以去除罷了。”

一月之內,馬希麟領悟濟南老名醫曾教導的話語。何謂神醫,曾以為醫書讀得多,醫術懂得多便算做神醫。實則不然,一路經曆種種事況,甚至不乏在山東窮縣城裏攸關性命的事件,使他逐漸悟徹出此道理。醫術醫典皆屬參考,讀懂再多,倘若運用不到實踐亦是毫無作用。那縣官之子病症,如若不將醫書內容拋開,以現實角度出發,恐怕始終不得病源。

曆來治病救人者頗多,然是能稱得上神醫者卻少之又少,一些普通病症風寒濕痹,懂得一些醫理常識者便可以醫治。然卻一些看似怪異卻治不好的怪症,那平日裏的普通郎中自然派不上用場,隻因他們總以表麵醫理去思考,隻想針對病症去回憶先賢醫書是如何教授的。

那些疑難雜症看似怪異,實質太多病症根源皆與表麵不同,應固本求源,首先要找到病症根源所在,結合病者情況從現實出發,而非於表麵病況便對症下藥,卻從不去發覺內在問題。

如此一來,實質簡單亦或本就稱不得病的症狀卻無法解決,一旦無法解決,聰明的人類便會去聯想鬼神迷信之論,此般更會耽誤病情,以簡單問題變的複雜,甚至丟掉性命。

所以,馬希麟在一番詢問和脈診下,十有八九診斷出了趙母的病症,且又因何故久治不愈。別人皆以為馬希麟算得一方包治百病的神醫,然是他與以往相比,熟懂醫經、藥理並不太多,他所讀書籍依是以往書籍,在同齡醫者中卻是非比尋常,醫術比以往高明甚多。因他將醫術與現實相結合,從現實出發,所改變的已不是醫學知識的數量,而是質量,非量變而是質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