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口退稅:麵臨調整壓力(1 / 2)

太過依賴這一政策促出口,可能會助長企業的惰性,不排除一些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產生依賴心理,缺乏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動力,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中國第一次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作為最大規模的“世界工廠”,中國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各地輸送著“MADE INCHINA”(中國製造)的產品。

但在國外,中國產品因其價格低廉,常常作為歐美商家的促銷產品,比如直接打折,也比如幹脆就作為免費贈品。經常往返中美之間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經濟學家陳誌武稱,其他國家製造的奢侈品在國內的價格高於紐約,而中國製造的衣服、日用品、電腦等更是如此,在國內的價格普遍高於美國的價格。

為什麼中國製造的這些產品漂洋過海之後,價格比中國國內便宜?不少企業主和專家認為,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是企業能夠低價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行了25年的出口退稅政策,曾經很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的出口,繼而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但出口退稅政策也被認為是雙刃劍,目前出口退稅政策負麵作用過大,到了該調整的時候。

補貼的“黑洞”

1985年4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對出口產品退稅政策。簡單的說,就是產品加工後在出口時,不同行業的產品可以按照政策,按照一定比例退還當時繳納的增值稅。

以家具為例,比如成本是100元,出口享受10%的出口退稅率,那麼相當於國家給了10%的補貼,廠家就算出廠價賣90元也不賠錢。這就意味著在出廠環節,因為有出口退稅的存在,出口產品的出廠價就已經比國內銷售便宜了不少。

25年間,退稅率經過數次提高或降低的調整。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我國出口遭遇重創。出口退稅成為挽救出口的一劑良藥。自2008年8月份起,我國連續7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同時取消或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關稅,重點支持了紡織、輕工和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出口退稅政策扭轉部分行業產品下降頹勢的同時,也帶來相應的負麵影響。據國家稅務總局快報統計,2009年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6487億元,這意味著財政收入相應的減收6487億元。這個數字已超過當年稅收新增的收入,給本來嚴峻的稅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時已經顯現。1999年至2002年,為了應對危機,中國大規模提高出口退稅率,出口退稅的應退稅額年均增長36.3%,中央財政收入實際增長率僅有18.2%,造成大量出口退稅欠款,企業無法及時獲得退稅。2002年底中國累計的出口退稅欠款,直到2004年才還完。

保出口還是保企業?

出口退稅的另一個負麵作用,就是中國本土的出口企業並未因此多獲多少利益,尤其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並沒有因為出口退稅而獲得利潤,隻是靠出口退稅來保持價格上的“低價”競爭力,如此惡性循環造成“中國製造”產品始終停留於價值鏈最低端。

事實上,單單提升出口退稅率,並不能根本扭轉國內某些出口企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