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出口大戶,紡織服裝出口目前麵臨的困難顯示中國整體出口形勢的窘境:中國2010年3月出口同比增長24.3%,增速較2月的高位回落了21個百分點;而同時,3月進口同比增長66%,相比2月大幅提高22個百分點,增速僅次於1月,處於曆史高位。進出口一快一慢,造成外貿收支自2004年5月以來首次出現月度逆差:72.4億美元。
而在2009年4月,國家已將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離17%的頂點隻一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
在金融危機影響的影響下,由外銷向內銷轉型也是許多出口型企業共同麵對的話題。與出口退稅率提升相比,有關專家認為,保出口不如保企業。
“以紡織行業為例,金融危機後,這個產業確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前經營模式是規模化,走量,以價格競爭取勝;但是現在需求減少,必須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使全行業真正走出危機。”第一紡織網負責人汪前進汪前進說。
是時候反思了
“現在的確是該反思的時候了。”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中心主任孫飛表示,出口退稅政策能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外,占據市場,但是太過依賴這一政策促出口,將會帶來負麵影響。可能會助長企業的惰性,不排除一些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產生依賴心理,缺乏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動力,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在去年3月下旬北京舉辦的“如何幫助中國外貿走出下滑困境”論壇上,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就強調,國家的調控政策,不能以“保增長”為借口而犧牲“調結構,不應該指望它成為維持我們以前落後模式的救生圈”。
而在今年4月下旬的一次論壇上,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原副行長劉克崮公開表示,“要適度退稅,要把出口退稅率下調。”他認為中國的退稅退多了。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中國保持了20多年高度增長的良好紀錄,原因在於學習了日本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采取了政府主導的出口導向戰略,用淨出口形成的外需彌補內需,支持了GDP高增長。
“在過去的20多年,中國的高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得益於發達國家的結構失衡。”吳敬璉說,如果西方國家實現了經濟再平衡,中國就會麵臨出口需求不足的大問題。
中國依賴出口退稅的行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關係到大量就業人口。對於政策改變是否會影響到穩定就業,劉克崮認為,就業的問題絕不是一個出口退稅的問題,不能說調整出口退稅就會危及就業。他認為,這是一個處理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處理經濟周期波動,與就業關係的問題。
針對不同的行業進行不同的出口退稅調整,也是一種“調結構”。他建議,同樣的投資,應投到產品供不應求的行業,投入到吸納就業率高的行業。劉克崮說。“從中長期的方向來講,我們要鼓勵去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和有自主品牌的東西,這些產品出口退稅要適當保持,讓它維持國際競爭力。”
責編 寧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