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行業售後服務賺取的利潤遠遠超過製造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這一“秘密”,但大多數公司還是沒能在售後市場上賺到應賺的利潤。問題何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越來越被消費者認知,並被不斷地進行著現實化的演繹。消費者需求意識的覺醒和層次的提高,使他們對產品所提供的滿足感要求越來越高,從而,保障產品功能出色發揮作用的售後服務體係,就成了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來源,同時也成為了企業新的利潤增長極。
國內售後服務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售後服務包括維修、安裝升級、設備調整、提供技術支持、谘詢和培訓,以及提供融資服務,甚至於文化活動等等,內容十分廣泛。在汽車、白色家電、工業機械,以及信息科技等行業,售後服務市場已初具規模。2010年我國汽車後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按照目前企業後市場20%~40%毛利率計算,將有600億~1200億的利潤空間。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汽車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5128.08億元,實現利潤1172.83億元,利潤率為7.75%。汽車後市場利潤規模不知不覺已如此驚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製造行業普遍采用了大規模生產和精益製造的方法,邊際效應的迅速衰減導致產品製造的成本空間已經壓榨無幾,同質化的競爭使得產品製造的利潤率嚴重下滑。成熟市場中,售後服務業的盈利水平遠高於製造業,產品製造商轉型服務提供商,產業鏈利潤的後移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目前國內售後服務市場發展較為緩慢,以汽車為例:美國市場上,汽車產業鏈的三大環節(零部件、整車、服務)中,汽車服務業的利潤占比最高,達到了62%,而中國恰好相反,整車製造還高居產業鏈利潤高端,占比達到61%。而售後服務利潤僅占18%。這突出反映出國內售後服務市場的兩大核心問題:
第一,雖然很多企業已經將服務客戶放在了文化的第一要素。但其仍將售後服務定義在成本中心的概念上
如今,國內汽車企業為了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售後服務水平,紛紛上馬先進的CRM管理係統。J.D.Power亞太公司2009年中國售後服務滿意度指數調研結果顯示服務滿意度靠前的仍以外資品牌為主,而國內品牌除榮威係列外,滿意度得分全部處於行業平均值以下。大多數企業雖然為提升客戶滿意度(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銷售業績)而努力提升售後服務水平,但更多的是在被動的做,是當作成本支出去做,而沒有真正將售後服務當作業務去經營。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沒有真正的將售後服務、或者直接稱作服務提升到業務的理念層麵。企業將產品售後三包服務與售後服務市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從廠商角度來看,由於售後服務成本是事後成本,對銷售利潤、經營業績、企業資產的影響是隱性和滯後的,多數廠商形成重生產與銷售、輕售後市場,重研究與設計投入、輕售後服務投入的經營理念。將售後服務聚焦在維護成本支出方麵,是形成現狀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部分企業未形成有效的售後服務經營模式
對於國內企業而言,未能形成有效的經營模式,是售後服務市場發展的桎梏所在。售後服務所需的網點建設、備件備料庫存、相關技能人員支持以及管理中所麵臨的困難讓企業望而怯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忙於產品設計研發和市場的開拓,而未能真正對售後服務市場進行模式的探討和渠道的建立,沒有將售後服務產品化。具體表現為:未能牢牢抓住客戶對於服務的真實需求點,滿足客戶對售後服務需求的差異化特征;缺少服務產品銷售的技能和手段,真正麵對市場的一線人員往往不知如何銷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