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和王磊都追求細節完美。兩人和技術產品團隊等同事一起爭論了一周。後來整個團隊一起開會討論,丁磊拿出了一張截屏於淩晨3:47的圖片,而該會議是第二天早上9點多開始的。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討論,大家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音樂是用來發現與分享的
作為公司移動端第一款音樂應用,網易雲音樂選擇了音樂社交路線,“依托專業音樂人、DJ、好友推薦及社交功能,是一款專注於發現與分享的音樂產品”。
結合社交元素的方向一度讓業界浮想聯翩,甚至有人直接問王磊“你們是不是要做成音樂類的陌陌”,這讓他十分詫異,“我之前根本沒想過這個。” 他回憶起當年參加《音像世界》歌迷會的日子,大家寫信到編輯部,由編輯部給分配,幫助大家有相同音樂愛好的筆友和分享音樂。“最早的想法其實脫胎於這個比較古典的理由,”王磊告訴記者,“就是以樂會友。”目前,網易雲音樂鼓勵用戶通過綁定手機通訊錄、微博、人人網等發現已有用戶,可以關注和發送私信,並且添加了LBS功能,查看身邊正在使用網易雲音樂聽歌的人、附近收聽同一首歌的人、周圍的人聽的音樂,且可將對方添加關注。
網易雲音樂還引入了有別於國內大部分榜單形式的歌單,歌單包括各類主題,在應用首頁,各類歌單和推薦DJ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示出來,有榜單和歌單,也有受歡迎的DJ、人氣歌手和意見領袖以歌單形式推薦的自己喜歡的音樂。
“這是我們的媒體化運營思路,”王磊告訴記者,“是帶有情感的運營。”他認為,對於名人、DJ、人氣歌手等意見領袖的追隨感有助於普通用戶推動音樂的分享。而他自認顛覆國內音樂播放器工具的優勢還在於打破了傳統的分類法。
傳統的分類通常是按華語、日韓、男女等標簽來進行,網易雲音樂采用了新的分類法:根據歌單、音樂的類型、流派、地域、情境等。“我們有100多個標簽。”團隊內部曾經對於新分類法有過爭論。這一想法最先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歌曲合輯,實際上也就是多位歌手一起參與的精選輯,也許比買歌手的專輯更合適,因為有些歌手可能有幾首歌深入人心,但並不一定每張專輯的每支歌曲都令人喜歡。
這一玩法也為產品設置了更高的使用門檻。“有些普通用戶進來後一開始會覺得不大會用,不太會自己創建歌單和分享給別人。”王磊承認。在他拉DJ和部分人氣歌手進來的時候,也麵臨同樣的問題。當初王磊拉歌手陳楚生進來,擔心陳不會用,說有一個教程你看看,陳楚生說不用,自己鑽研一下就行。“結果2小時後打電話來說還是不會用。”王磊笑起來,“不過我指導一番後他就得心應手了。”
在王磊看來,門檻高不完全是壞事,他們還是希望產品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定格調,高端一點。“李宗盛曾說過,‘寫一首皆大歡喜的歌有多麼難’,做一個皆大歡喜的產品也很難。”王磊說,“所以我們首先要為目標群體服務好,之後再輻射周邊。”
雲音樂的“雲”優勢還將通過多屏等方式擴展,支持斷點續傳,整合自製音樂節目、明星訪談、MV頻道、音樂紀錄片等,將來還可能進行演唱會、音樂節直播。“你把手機揣兜裏,它是一個隨身聽;回到家連上電腦和投影儀,它就是隨身Channel[V] 。”
按照這朵“雲”的走向,它將對市場上既有的具有同類功能的產品產生影響,當然,版權成本也會更高,這也許將進一步推高這一市場的準入門檻,改變既有競爭格局。然後人們會發現,在一個溫情脈脈的小App背後,必須站著一個大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