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遣隊:豆瓣音樂(1 / 2)

先遣隊:豆瓣音樂

新疆界

作者:劉燕

豆瓣音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完成豆瓣音樂內部的產品銜接和整合,把豆瓣平台本身帶來的價值最大化。

流行、電子、rock和indie rock多種風格混搭,依然是豆瓣音樂團隊中兩個樂隊的拿手好戲。每年豆瓣年會上,豆瓣FM、豆瓣音樂人團隊的產品和技術開發和運營人員及公司的交互設計師們,會組幾支樂隊進行表演,這已經成為豆瓣年會的固定設計。豆瓣內部員工也感慨,“音樂產品組是公司裏藝術氣息最濃厚的團隊。”

台下此起彼伏的尖叫聲,讓遠離職業音樂圈很久的他們,找回了當年在舞台上的感覺。音樂團隊有20人,所有人的共同愛好就是音樂,也有一些本身就是音樂人。比如,馬t在成為豆瓣音樂人產品的負責人之前,就是一個搖滾樂隊的貝司手。

這個很藝術的團隊,認為他們做的事情倒是一點也不文藝:通過算法的智能推薦、音樂人發布的新歌、其他口味相投的朋友分享推薦,使人們可以在一個平台上就實現對音樂的發現、分享和體驗。另一麵,藝人、廠牌等音樂提供方,可以在平台上發布新聞和試聽、積累樂迷。這是豆瓣音樂作為一個平台的定位——對於音樂提供方和需求方來說,都要有價值。

重新創業

音樂是豆瓣最早成立的板塊之一,最初是以音樂條目搜索功能的形式出現,之後是音樂人再後來就有了豆瓣FM。

剛組建豆瓣音樂時隻有幾個人,都是從原來的豆瓣大團隊拆分出來,其實並沒有新團隊的感覺,但麵臨的挑戰又很大,因為當時產品技術各線幾乎都是單槍匹馬,想做的事情卻很多,有種重新創業的感覺。“主要在算法和音樂基礎數據上做了很多研究和準備。當時互聯網上並沒有這樣的產品可供研究參考,尤其是國內,連相似的產品都沒有,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探索性的。”豆瓣音樂負責人su27說。

打開豆瓣FM,一首歌放出來,可以直接跳過那些不喜歡的,也可以用點擊紅心的動作表示喜歡。這是電台更了解聽者喜好的簡單方式,通過與聽者的這種互動,使算法推薦的發揮越來越準確。早在豆瓣創立初期,豆瓣CEO楊勃就已經在考慮這個產品了,希望它能通過聽眾的即時操作反饋,把豆瓣的算法能力發揮到極致。也多次提到,“它是我們核心技術最完美的展現。”

豆瓣音樂開始做移動應用的時候,豆瓣還沒有做移動開發的團隊,技術經驗基本上完全集中在web端,客戶端的開發並不熟悉。麵對緊迫的需求,su27和他的團隊隻能一邊學,一邊做,一邊招人。做音樂的互聯網產品需要有成熟的產品能力,和對整個音樂行業的經驗與感覺,不同的背景肯定會有不同的視角和思路,但這正好是做音樂產品所必須的。

不過,技術之外,解決版權問題更是當務之急。要做一個既懂聽眾又能帶來驚喜的電台,版權談判是伴隨其發展的費力事,尤其是還沒有可持續的盈利來源。負責豆瓣電台的團隊,分頭和各類唱片公司、藝人、詞曲作者等談判,起初這項大工程耗費了大半年時間。並且,版權問題並非一勞永逸,持續的版權談判和費用付出伴隨著電台收聽規模的壯大。

2008年豆瓣音樂人上線,專注音樂人的需求。豆瓣音樂通過數據追蹤發現,2007~2008年,很多獨立音樂人都在使用豆瓣經營自己,在豆瓣小組裏麵宣傳自己的專輯、演出,與歌迷互動。“當時判斷就是說要做一款能幫助音樂人在互聯網上宣傳的產品,還是會從音樂人最本質的需求出發,比如他喜歡他的歌曲得到最多的傳播、演出有更多人來看,還有就是直接的收獲。”馬t說。

很快,音樂人平台上聚集了2萬多音樂人用戶,用馬t的話形容就是,中國有比較好創作音樂能力的音樂人都在這裏了。在用戶數穩定上升的時候,音樂人團隊做了一些產品功能改進。

2010年,音樂人頁麵被改為音樂人小站。豆瓣音樂人剛上線的時候是一個頁麵,討論組等等都是在一個頁麵上,用戶製作內容和瀏覽都很方便。但壞處是,最開始設定了比如播放器、生活日記等模塊,增加新功能很困難。改為小站之後,功能上有很大進步,像一個個APP,可以設計任何一款APP放在裏麵。

這個改動外界褒貶不一,認為這是一個概念上的轉換,不再重視音樂人。但在馬t及其團隊看來,大家都意識到如果不去調整這款產品的設計,它就很難繼續往前走。

另一方麵,2010年微博的出現,也開始對音樂人產品的成長產生影響,音樂人開始呈現發展停滯的趨勢。微博應用“微音樂”上線一年後,粉絲數量就超過100萬,並連續數周位列應用排名首位。更重要的是,相比豆瓣音樂人來說,微音樂把在線視聽、電台和音樂人三大產品資源進行整合。比如曲婉婷最開始受到關注從使用豆瓣開始,但借助微博傳播途徑,她當時的新歌《Drenched》首發後一年內,被播放547萬餘次,同時,在累計上千次的轉發中她的全球粉絲也劇增到現在近7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