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遣隊:豆瓣音樂(2 / 2)

不過,按照馬t的說法,微博微音樂帶來的競爭壓力並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完成豆瓣音樂內部的產品銜接和整合,把豆瓣平台本身帶來的價值最大化。“音樂人和FM 之間的銜接,FM有音樂人的曲庫是放在一起的,音樂人調查99%的人希望他們的歌出現在FM裏麵,音樂人產生的內容是FM內容的一部分。”馬t坦言,“我們想看的是音樂人和電台這樣的產品在未來會有怎樣的互動。我們很早就看到了這種變化,市場的現實是把音樂當做商品單獨售賣的話,在商業上會困難很大。電台作為一種整合的音樂體驗式服務,相比單獨歌曲的堆砌,有它獨有的價值。”

另一方麵,遵循豆瓣自己的特點,音樂人產品也在努力突破。2011年,豆瓣開始做全程線上的阿比路音樂獎,統計範圍就是豆瓣音樂人建立個人主頁的音樂人,受到歌迷關注程度、音樂突破程度等,每年1月誕生結果。豆瓣音樂人APP,作為豆瓣音樂人產品的延伸,也很好地補充了音樂播放形式。“沒有設置特別大的遠景,雖然不是大的重量級產品,但IOS的安裝量幾十萬,每天使用有數萬級別,得到的反饋也都很正麵,這實際上超出我們的預期。”馬t說。

商業試驗田

除了當當網、卓越網這些鏈接分成收入,豆瓣音樂第一塊商業化試驗田,是FM的公共頻道。對應於完全個人化的、具有混合風格的私人頻道來說,風格相對獨立的公共頻道,是對用戶收聽需求的補充,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用戶對播放音樂風格的操控願望。

以“La Mer海洋兆赫”為例,當時La Mer需要推廣一款取自海洋生物精華的麵霜,FM團隊在背景使用了海洋視覺元素與這款麵霜融為一體的設計,曲庫選擇了諸如《海上鋼琴師》、《碧海藍天》的電影原聲,以及海豚、藍鯨等元素的世界音樂等等,當用戶進入這個品牌定製兆赫,會從視覺、聽覺兩個渠道接收到品牌調性風格的感性刺激。再配合由廣告部定製設計的兆赫背景,及獨占的音頻插播廣告,當用戶向站內網外分享音樂時,廣播流都會包含La Mer製定的話題關鍵詞。

這款名叫品牌定製兆赫的廣告產品是豆瓣品牌廣告和互動營銷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幾個客戶包括寶馬、大眾新甲殼蟲、肯德基等。另外,豆瓣廣告部會給客戶提供包括PV、UV、收聽時長在內的數據,還會搜集整理用戶在豆瓣廣播、新浪微博涉及該兆赫口碑的評價。

豆瓣很小資,廣告也自然要做到不被排斥,但繼續推出無廣告版、服務更好的收費版也是水到渠成。實際上,按照楊勃本人的想法是,要尋找完美收聽體驗與其背後商業邏輯的平衡點。而他很早就規劃好的電台模式,也預示著收費是遲早的事:它是一個體驗的產品,一種服務,而不是一個資源商店,從體驗服務的角度來說,提高免費收聽同時加入廣告,和去除廣告采用高碼流並收費,兩種模式都是合理的;少數人用收費,多數人用免費。

而豆瓣通過在閱讀和票務方麵的積累,在麵向用戶收費的流程和機製上更加熟悉,這也是目前選擇這個時間的因素之一。之前的閱讀和票務,更多是第三方的東西,FM Pro則完全是豆瓣的服務。

推出付費模式,對“免費+廣告”模式非常習慣的用戶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被接受的事情。製定這樣的收費標準是一個團隊共同討論的結果,需要考慮多方麵的因素。為了更好的過渡,最初的討論內容裏也有過“按月、3個月、半年的收費形式”,後來考慮到區隔太複雜,放棄了3個月的方式。也曾發送豆郵給用戶做調研,問了很多包括“在沒有廣告的情況下,或者音質提升的情況下,收費多少更加合理”這樣的問題。

執行新的收費版本,豆瓣FM大概用去一個季度的時間,不僅是對收費方式的再三斟酌,轉碼也占用了很大工作量。“Pro版采用192kbps的碼率,最大的考慮是從用戶角度,兼顧高品質和帶寬的問題,這需要工程師花費很多時間來做。這與電台是一個實時播放的產品而非下載類產品也有關係。” su27解釋說。

對豆瓣音樂來說,實現營收模式並非重新定義產品,而是將產品的商業模式完整化。至於,這一切嚐試是否能夠為豆瓣帶來更積極的影響,豆瓣人更願意用“沒有預期”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