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樂迷的逆襲
新疆界
作者:劉燕
籌集資金隻是樂童音樂想做的第一步,未來馬客想把它打造成為音樂領域的淘寶。
一個資深樂迷,所能做出的最瘋狂舉動是什麼?在馬客這裏的答案是,拿出賣掉上一個創業公司的錢,創辦樂童音樂,為音樂人搭建一個互聯網平台,對接一切可能需要的資源。
馬客大學學航空,畢業後在國營企業幹,為了改變一勞永逸的狀態陸續跳槽,在康師傅、三星等大公司做過市場,與音樂圈的唯一聯係隻是“爵士樂資深樂迷”的身份。他除了會泡在各個音樂網站、論壇,分享資源、發表樂評、談論樂手以外,還會自發地去幫助音樂人演出做“誌願者”,幫忙做會刊和活動策劃。
這還不夠,在創辦樂童之前,他還折騰過一個音樂電台產品——氧氣電台。以樂迷的身份現身說法,馬客認為,“聽音樂需要引導,人際傳播可以傳遞這種基於音樂的情感、情緒,單純依賴技術去推薦,我不認可。在我大量使用過一些音樂類產品後,發現從音樂本身去做產品的公司並不多,純技術解決不了發現音樂的所有需求。所以我做了氧氣音樂電台,最早和巨鯨音樂合作,一年交幾萬元的打包版權費用,後來巨鯨發展不太好就沒再做了。”
有關音樂行業的第一次創業經驗中,馬客體會到,小成本創業公司解決不了版權和曲庫的問題。這樣一來,跟版權、曲庫有關的生意形式都不會成為馬客再次創業的目標。
之後在2007年,馬客做起了自己擅長的市場營銷,和朋友創辦了一家做精準營銷的公司。“2011年賣掉這家公司後,還是想做一個音樂方向的公司。”雖然當時馬客已經明確了方向,但具體做什麼還沒有計劃,直到又一次偶然的當起“誌願者”。
2011年9月的一天,國內爵士音樂人李鐵橋找到馬客,希望他能幫助德國爵士樂大師Peter brotzmann來中國進行合作演出。這回不是去做推廣或現場維護,而是要拉讚助。短短半個月時間,想找到企業出資幾乎不可能,馬客決定自掏腰包,拿出兩萬元解決大師在中國吃住行的費用問題,還錄製了一張演出唱片進行售賣。
這次演出籌資過程,對馬客有所觸動,他開始琢磨如何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個人的錢是有限的,不能長久,要想幫助更多音樂人做更多的好唱片、辦好的音樂會,把這個事情長久的做下去,不可能以個人力量去做。” 馬客說。
於是,眾籌平台KickStarter進入他的視線並給了他創辦樂童最直接的啟發。有趣的是,KickStarter是在創始人經曆了和馬客幾乎相同的心理建設後,創辦起來的。他也是一個爵士樂迷,在為辦一場爵士音樂會需要籌集資金時,想到了為什麼不通過更多人的力量去完成它。
在這個平台上,成功案例太多了,馬客拿出手表銷售的傳統方式與KickStarter操作模式的區別,來證明“眾籌”模式的價值。“傳統方式做一個商業計劃書,把產品規劃好,然後找投資公司去談,找來兩百萬元,可能還要出讓一些股份,再拿著錢去找工廠生產出來,再找渠道去銷售,還要去營銷,這個流程沒有兩年時間很難完成,最終是否能達到計劃中的銷量預期還是未知數。而靠著KickStater,所有的流程都縮短了,都濃縮在兩個月,想法出來,那邊已經有工廠準備好合作了,公眾也已經提前購買,相當於把產品的生產資金籌備、營銷、銷售等環節都做完了。”在馬客看來,中國也有大量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有時候缺的就是第一筆啟動資金,也是實現夢想很重要的機會。
而在眾多領域中,他更看好這個模式對於音樂圈的價值。當了幾十年樂迷,他看到太多算不上腕的樂隊、音樂人,有著一批自己的忠實追隨者。樂迷願意用各種方式去支持他們喜歡的樂隊、歌者,在馬客看來,這種力量並不比一些知名藝人薄弱。“如果做垂直領域,我認為做音樂這個領域有可能爆發,任何一個音樂人、樂隊都有自己的一個樂迷、粉絲群體,樂迷群體是有消費基礎的。這比其他創造性領域,比如設計,都更加有潛力,一個新銳設計師可能最初隻有十個二十個追隨者,但音樂領域任何一個樂隊都能有幾百上千人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