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過去尋找未來(2 / 3)

城市的建築

好的建築會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未來建築在設計和建造之初應當理性思考,如何服務城市。”吳鋼反複強調。據埃森哲研究顯示,中國現有城市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可持續,環境承載力和資源安全性對經濟發展的製約日益明顯,各城市需要盡快采取新的發展模式,使得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逐步緩解。

建築之於城市,最顯而易見的關係是能耗。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築能耗也通常會占到城市能耗的30%~50%以上,建築行業從業者、跨界而來的IT廠商在此領域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也有大量采用主動式或被動式節能設計的案例。但事實上,在能耗之外,建築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有著另一層更為隱秘和關鍵的邏輯:建築一旦被有效、合理地組織起來,對城市的意義將不僅局限於低能耗,還會為城市發展帶來更多價值。

埃森哲大中華區可持續性服務董事總經理李廣海對麵臨嚴重發展困境的中國城市給出建議:產業和市場的跨界與融合、商業模式的創新、居民生活和消費行為的改變等。在實現這些建議的眾多路徑中,將城市中的建築有效組織起來是一種有效方法。

隨著北京、上海這樣的超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多數建築是巨大城市中散亂存在的獨立個體。相互割裂的建築帶來了割裂的城市——人們居住在城市的一角,去城市另一邊工作,再在城市的腹地消遣,這樣割裂的城市功用,本身就是高能耗和不經濟的代名詞。

每座建築都應當有自己的城市屬性,建築形成的空間應當能被城市中的人享用——比如日常生活必須的餐飲娛樂休閑設施,好模版之一是老北京的胡同。“為什麼很多人休息時喜歡去後海而不是去亦莊?為什麼很多老人即使子女已經搬遷到郊區的樓房中,仍舊喜歡生活在胡同中?因為胡同是一個功能混合的街區,與城市環境融為一體,對於人們的吃喝玩樂各種需求都能夠以某種方式給予滿足,人們在胡同中生活會感到很舒服。”吳鋼說。

太多過去的傳統和價值已經被忘記,在傳統的中國城市中,院落、街道和城市之間有著極為親密的關係。

這種關係最初發軔於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時的場景:酒肆、茶樓、勾欄、瓦舍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種店麵都沿街或在巷中開設,甚至居所的大門內外也可以擺攤設點,沿街叫賣,乃至橋上也有市場;賣藝的遊藝場沿街巷而立,城內更有通宵營業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曉市。當時,北宋首都開封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商業之繁華遠勝秦漢隋唐。宋代之前,中國城市的“坊”(居住地區)與“市”(商業地區)有明確區分,宋代拆除了坊牆,居民眾多的小巷不再相互隔離,而直通大街,居民區與商業區連成一片,實現了“街”與“市”的有機結合。

“建築被理性組織的城市不僅便於生活,甚至是一個經濟體,是一個能夠產生價值的‘公司’。”吳鋼認為,通過對人的關注、對建築的合理組織,最終會實現城市的低碳甚至零碳,更有組織,更有脈絡將是未來建築的發展方向。

自然中的建築

人類的原始建築都是零碳,而當人類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舒適體驗——空調、燈光、熱水、網絡之後,仍舊希望建築實現零碳,這其實是人類對建築技術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次偶然的經曆,讓錢平得以證實:更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的被動式設計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優於主動式設計。

2007年,錢平承接了上海虹橋科技產業樓項目,當時這個項目中第一棟樓的現場施工已經開始,業主希望在已有項目中增加一棟樓,並達到兩棟樓都建成綠色建築的目的。錢平重新設計了方案——由於第一棟樓已打好樁,無法做太多改變,錢平采用了主動式設計思路,後期增加維護設施以達到綠色建築標準;在第二棟樓,他采用了更多被動式設計,包括改變朝向,令采光性更好;在樓層之間更替使用傾斜的玻璃牆以及太陽能板設計,讓大樓采光更佳並為樓裏輸送光電轉換動力;另外,采用光通道將花園中的光線引到地下室,使得地下室白天不用開燈。

項目建成後,錢平對兩棟樓的耗能進行計算機模擬,同樣氣候條件下使用同等時間,結果表明第二棟樓的能耗比第一棟樓節省10%左右。

“合理的窗簾拉放也會在保證使用體驗的同時,降低樓內照明、空調等設備的能耗。”一家提供智能化遮陽係統的製造商對建成後的兩棟樓裏的窗簾拉放及時間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第一棟樓采用此方法節省的能耗遠遠高於第二棟樓,原因是第二棟樓憑借被動式設計已經降低了不少耗能。

“建築師的工作最多在於取舍和決策,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沒有絕對的好壞,隻是在各種利弊中進行權衡,達到各方麵平衡才是最好的。”錢平總結道。

自然是建築的先天屬性,建築最早出現在自然中,這一事實和理念正逐漸被人們記起,建築設計師在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現代都市中,越來越願意在古代建築中找尋低碳建築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