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變革與空間進化
封麵報道
作者:楊誌傑 鍾嘯靈 孫泠
建築本身其實是個超大終端,正如各種ICT技術集成到智能手機上,自古至今,各種技術也都不斷集成到建築之上。建築不單意味著冷冰冰的牆壁、地板和立柱,它最終提供給人的是空間。科技不斷發展變化,各種技術成果要麼被建造過程使用,要麼被盡可能合理地安放到建築空間之中。
目前來看,IT技術對未來建築的根本改變,不是來自於直接作用於建築的那些因素,而是通過改變人的行為和理念、改變商業、改變經濟環境來間接推動建築和空間的變革;反過來,發生了變革的建築和空間也會為社會帶來新的生產力。
大象無形
悉地國際設計副總裁錢平分析,建築界的每輪變革都會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材料的影響是最明顯的——從木質到磚石乃至鋼混的出現,都極大改變了建築內在的建造方式和外部造型,產生了跨時代的改變。除材料之外,此前給建築帶來翻天覆地變革的還有汽車、電梯和抽水馬桶等發明。
“汽車出現之後,城市裏需要為汽車建造適合行走的公路,而建築則要有停車場等巨大的空間,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建築設計師們甚至開始思考,如果未來公共交通依賴飛行器的話,建築還需要擁有公共停機坪。”維思平建築設計總監隋魯波描述道,“電梯的出現一方麵使得建築可以越蓋越高,單位土地麵積上可以建造更多的建築,另一方麵,對建築也提出了全新要求,即使現在,超高層辦公樓的建造也必須重點考慮電梯的數量、速度、空間布局以及分樓層的設置問題,因為要保證人流高峰期的高效運輸。抽水馬桶的出現對建築也帶來了類似的影響。”
“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跟汽車相比對建築有直接影響力的東西出現。”隋魯波表示。IT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建築使用和管理之中,讓建築看起來更智能。建築商、IT廠商以及建築使用者,正在將建築中的各個組成單元用網絡連接,安保、溫度、濕度、能耗及建築中的人等各種數據被廣泛布置的傳感器所收集,信息在後台係統被處理,空調、電燈、門窗、冰箱、電視等建築中的各種設備,依據信息反饋和後台係統預設的程序做出自動反應,人們也可以通過PC或智能終端直接向建築發出指令。
來自物聯網公司江蘇帕瓦電力的張斌介紹,該企業正在對自己的整棟辦公樓進行上述改造,改造完成後,建築能識別每個區域內的人數,從而依據人的位置、數量以及室外光照、溫度等因素自動調整燈光、空調等設備,給人更舒適的體驗,也控製建築的能耗。“沒有人活動的區域,一些設備就可以停下來,人的數量不同,開啟的設備數量也會有差別。”張斌說,這並非改變了建築,隻是改善了人的感知。
接受采訪的多位建築設計師都持有相同的判斷,這些技術手段提供了建造方式和使用管理方式的改善,還算不上對建築本身形成了變革性的推動。大象無形,往往與“形”有關的變化都不是最根本的變化。
IT和互聯網經濟對建築的意義更像是一種緩慢的化學反應,而不像汽車、電梯、抽水馬桶的出現,直接在物理層麵給建築帶來巨大變革。維思平董事總經理吳鋼表示,IT技術以及由IT技術催生的互聯網經濟,會通過一係列空間的量變到質變,最終賦予建築新的價值。
模糊的邊界及價值
建築的靈魂是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築探討的就是空間與使用者、空間與空間的關係等。對於空間的界限和外延,維思平助理主設計師譚善隆認為,未來IT技術與建築和空間的高度融合,將模糊建築空間的邊界,從而釋放人的自由。“建築會為人提供無障礙的空間體驗,並為人和城市帶來新的價值。”
例如,國外一些先進的圖書館開始為讀者提供自助服務。得益於物聯網及無線定位技術的使用,讀者不需要再在前台排隊,拿到一本書後可以自動完成借閱登記等事情,讀者可以將書帶出房間,來到圖書館的室外閱讀,或者去更遠的地方。在隋魯波看來,讀者獲得了更大的自由,讀者在圖書館看書的方式改變了,未來圖書館的建造就應當更多地提供這樣無障礙的空間體驗,除了透明的光線、舒適的溫度等基本需求之外,圖書館將更加開放,傳統圖書館的物理邊界會極為模糊。
維思平建築設計總監尚懿舉了另一個例子。商品保全從來都是商場的巨大挑戰,標簽技術和監控視頻技術一直為此提供支持,商場管理者們甚至不得不計算保全投入的成本與失竊貨品損失之間的多寡,從而決定在商品保全上花多大的力氣。更先進的技術使用,使得商場管理者們無需再為此擔憂,顧客們可以隨意挑選商品,並直接帶走,已關聯好的金融卡會自動扣費。在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下,商場的建築和空間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快速發展,衝擊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商業,給建築的無障礙空間體驗提出了要求。而在空間的邊界極度模糊,空間環境被改變之後,經濟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價值。香港的兩個案例就是這樣的實證。
香港的城市建築依山而建,很多陡峭的街道不利於行走。在中環一個非常陡峭的地方,政府架設了一部巨大的公共扶梯,扶梯建成後,周邊地區被帶動開設了大量高級餐廳,周邊房價也隨之快速上漲。隋魯波分析,扶梯是一項成熟技術,但在這裏使用就改變了周圍的環境,給了人們無障礙和邊界模糊的空間體驗,“物理環境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了商業環境”。
此外,中環是香港的繁華商業地段,政府在這個區域內將不同地塊用步行天橋連接在了一起,一方麵實現了人車分流,另一方麵讓不同購物中心和辦公樓中的人流實現了交彙和聯通。人們更願意在這樣不受限的空間中行走,購物中心二層和三層的商業價值實現了翻倍增長,“這是物理環境對整個營銷環境的改變”。隋魯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