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上述案例中,空間邊界的打破依靠的是傳統的技術而非IT,但移動互聯網技術從一出生就具有著隨時隨地的移動本質,這使得建築師們對由IT和互聯網經濟所改變的未來空間的價值充滿期待。
建築的生產力
空間界限被打破,除了源自IT對人們行為模式的改變外,互聯網經濟對組織模式的改變也將是一個重要原因。界限被打破後,無障礙的空間體驗將為組織帶來新的生產力。
空間從來都不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空間對於生產力一直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傳統空間對生產力的改變較易理解,直觀反映是工作效率。有效合理的空間規劃和布局,會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例如,合理優化空間中每個人與服務設備和設施的距離,就會節省非工作時間,提高整體工作效率;比如直射光會使得電腦屏幕不清晰,員工需要花時間來調整屏幕的亮度,如果每個工位與空間窗戶的相對布局既能保證工位被陽光照射到,又能保證不影響電腦的使用,也會提高工作效率。
杭州支付寶大廈不僅有著充分的商業服務空間和園林休息空間,支付寶公司甚至在建築的每一層都開辟出專門空間,為員工提供各種日常服務。建築空間如果能提供足夠多的生活和工作服務,例如滿足員工吃飯、消費、休閑等各種需求,員工就不用離開建築到很遠的地方去做這些事情,就會節省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員工在空間中工作的舒適感,幸福感,是由很多不起眼的空間設置帶來的,這所有的空間優化,如果都能激發人的正麵情緒,工作效率自然會提升。簡而言之,企業辦公空間舒適而有組織,員工的工作氛圍好,工作效率就會提高,空間就成為生產力。IT和互聯網經濟帶來的組織模式的變革,會將這種影響放大。
互聯網經濟改變了很多企業的工作方式,這種新的工作方式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空間體驗。匹配的好的空間,會為這種新的工作方式提供支撐,會加速幫助企業將這種工作方式變為新的組織模式。
吳鋼有一個大膽的論述——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新組織模式=空間×IT互聯網技術。“IT互聯網技術和空間,同組織方式的變革成正向關係。”吳鋼解釋道,假設互聯網對企業組織變革的影響是一個定量,那麼空間優化得越好的企業,企業組織方式變革的就會越成功。
互聯網時代的公司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需要更靈活、更頻繁的溝通,以及時應對挑戰和機遇,這種交流並不可能完全依賴於線上,在空間中工作的人,也需要更便捷的溝通。一般而言,辦公環境中的溝通包括10多種類型,有公開交流的正式會議,有點對點交流的小型會議,有彙報形的交流,也有非會議式的交流,以及工作間隙在走道中的隨意交流。如果這所有的交流方式,都被空間有效優化,通過模糊了邊界的空間設計安排,有效的組織起來,使得所有層級的交流都很容易發生,使得各種形式的交流更加順暢,那麼靈活高效的組織模式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企業的生產力就會更高。
除了更靈活、更頻繁的溝通外,為了快速反應市場要求,企業中不同部門的員工也會被快速的召集,組成應對團隊,集中到某個辦公空間區域內;或者某個團隊被快速解散,員工被分解到其他各種團隊中,這都要求辦公空間的設計有足夠的靈活性,匹配新的組織方式,滿足員工及其工位在空間中的快速調整。百度公司北京研發中心的建築設計,就是遵循了更便捷的溝通,更靈活的人員調整的理念。
互聯網時代正在發生的另一個重要事件是24小時的在線連接,以及隨時隨地的移動辦公。吳鋼認為這使得建築師必須重新認識建築——人們不僅僅是在公司規定的工位裏辦公,在茶館、飯館、家裏、公園也可以辦公,辦公和休閑界限的模糊,使得人們的工作場所無限增多。互聯網時代的公司建築空間也應當被重新解構,以應對這種辦公方式和組織模式的改變。“過去設計辦公空間不需要太考慮休息區,但現在辦公建築中的休息區會越來越大,因為辦公場所被外部化了。”譚善隆說。
相比過去,新的建築空間會更加中性化,辦公空間內原有的各種不同功能的空間,不再是條塊分割的,而是界限模糊。看起來與辦公無關的功能區域開始大量出現,人們的需求越來越複雜,辦公空間也越來越複雜。在某些公司,傳統意義上的辦公麵積甚至已經消失,比如穀歌。
不論是為了員工之間的更方便溝通,還是為了更快速的人員調整,亦或是更靈活的辦公支撐,需要的都是無障礙的辦公空間體驗,以滿足組織變革的要求並推動組織變革前行,這種變革也使得企業的生產力越來越高。
更開放的商業空間
商業環境的改變,也一直都在推動著建築和空間做出改變。
街區式的商業以及體驗式的商業是未來商業大的發展方向,隋魯波分析,商業建築也會與過去大為不同。
據他介紹,目前,一些百貨商場的投資方,在線上、線下慘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已經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為了解決這種壓力,開始尋找建築師,從空間的角度,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去解決這個問題。
尚懿回顧道,商業建築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越來越考慮人的體驗,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商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