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技術變革與空間進化(3 / 3)

過去的百貨商場,往往是不需要開窗的,也沒有很亮的光,在裏麵購物,不需要知道外麵是白天,是黑夜,是晴天,還是下雨。“它也不需要顧客知道,隻需要把顧客放在黑屋子裏消費就可以了。”尚懿說道,後來像大悅城這樣的購物中心的出現,越來越考慮人的感受,體驗消費概念的引入,使得購物中心裏出現了大量餐飲、娛樂、健身、美容等業態,而在空間設計上,也更加開放,更加輕盈,甚至還會通過空間的安排,來引導人流的走向。

目前看來,百貨商場這一傳統零售形態將會慢慢退出,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未來的零售業態基本上會以大型購物中心為主。

購物中心在未來會消亡嗎?尚懿分析道,電子商務對線下消費形成了強勢衝擊,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在互聯網上生存,大城市交通效率的低下,也使得很多人堅定了這一做法。在遙遠的未來,如果互聯網的衝擊,使得購物中心周邊的很多商業難以為繼,商圈一旦消失,購物中心也就迎來了自己的挑戰。

在尚懿看來,VILLAGE這樣的開放式購物區會比購物中心更有生命力,因為其對人的空間體驗做得更好。很多人都願意去歐洲的小鎮度假,但歐洲的很多小鎮中其實並沒有購物中心,它們的商業交易都是旅遊者在街道中完成的。VILLAGE就像是這樣的小鎮,有特色的街道和體驗的空間。“在未來,當電子商務逐漸成為人們購物的主要渠道之後,人們在周末與朋友或父母開車出遊,可能不會再去一個大型購物中心,而是會去VILLAGE,因為這裏有陽光、空氣和音樂,有嗅感和觸感,有豐富的空間感官體會。”譚善隆說。

在他看來,互聯網經濟已經給商業流通帶來了足夠大的挑戰,而商業環境的變遷,也使得未來商業建築的形態更多地向開放的VILLAGE似的空間變遷。

“開放性是商業可實施的必要要素。”隋魯波描述了他心目中未來商業空間的一種可能:被有機組織的一群建築,從外麵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走進去,則是被切割開的一個個小的街道,所有建築的樓門都是街道的一部分,建築的一層都臨著街道,並且全部開放給城市,變成諸如書店、影院、服裝店、理發店、小超市等各種類型的消費場所。這群建築的二層通過天橋彼此連接,二層有商業空間,也有園林空間,街道、一層和二層構成了一個立體的消費休閑場所。這群建築的三層以上是真正的居住環境。通過合理的交通管理以及權限設置,來購物的人,能夠自如地在街道和一二層之間穿行,而建築的居住者,也能很快速地從街道回家,建築空間中所有人的效率都得到了保障。

無奈的管理變革

已經存在的建築,很難再發生根本性改變,大多數也都會走向未來,它們當中的大部分,成為了城市能耗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可能會被逐漸淘汰,但這一時間會非常漫長,對於這些建築而言,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主動式節能。在未來,IT技術與他們的最大關係將是能耗。而IT廠商也紛紛跨界而來。

如上述江蘇帕瓦電力物聯網大樓的案例,在全球範圍內,通過IT技術對建築、對能耗進行全麵管理的案例已屢見不鮮。

例如,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與IBM公司合作,利用傳感器、致動器和計量儀表等設備,搜集了60棟校園建築物的實時活動信息,如供暖、製冷、熱水、照明、運行設備等數據,並通過信息管理軟件,進行了性能分析。從而實現了對這些校園建築物能耗的評估、跟蹤、預測、模擬和優化,同時也找出了性能不佳的建築物和能效低下的原因。此外,麥克馬斯特大學,還製定了十分嚴格的節能標準和措施,對校園建築進行管理。

“建築的節能,不僅僅要憑借技術,更主要的是依靠管理和戰略。”埃森哲大中華區可持續性服務董事總經理李廣海表示,建築節能必須調動各方的力量。

他分析,對於建築物能效的改善,對某些物業管理公司並沒有好處,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後者的日常收入。他認為,為了推進建築節能,進而實現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管理者應重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改變城市、建築的運營模式,以及自己與企業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同時製定相關政策,落實到具體方案。

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計劃是一個典範。該計劃是由全市居民、企業以及相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合作項目,在製定方案時埃森哲擔任了戰略合作夥伴,協助製定了詳細發展計劃和各種實施戰略,並參與了一部分具體工程項目。

阿姆斯特丹希望在2025年實現40%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可持續能源應用率達到20%。眾多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在阿姆斯特丹進行了試點。

例如,赫曾費爾德附近700餘戶居民安裝了智能電表和能效反饋顯示器,智能電表可測量居民能源使用情況,係統憑此為居民提供有關能源使用的反饋和定製化的節能建議,激勵居民改變行為。在阿姆斯特丹“氣候街”,諸多舉措也在街區推行,包括:在公共區域使用可在夜間降低亮度的節能燈泡;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戶外展板和照明所需的電能;在垃圾桶中內置太陽能供電的垃圾壓捆機,實現五倍的垃圾桶空間節約;在室內配置帶有能效反饋顯示器的智能電表及燃氣表,以及提供室內節能照明及建議等。

阿姆斯特丹正在協助實施節能解決方案的參與企業實現產業化,希望在城市節能的過程中,商業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政府、企業與市民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