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索尼
管理
作者:鄭悅
2013年1月,索尼宣布以11億美元出售位於紐約的美國總部大樓,並同意回租作為其未來3年美國總部所在地;2013年4月,在評出的十大暢銷手機中,索尼Xperia Z L36H悄悄爬上榜首……無論Xperia Z L36H是不是這個帝國的“回光返照”,這款雙麵康寧玻璃的超薄手機體現了日本企業的“造物”精神——簡潔精致、色彩明豔、功能強大。
當三星在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麵前發出銷量的笑聲,索尼黯淡地回到了自己的原點。這個在上個世紀便擁有哥倫比亞等強大內容資源和“特麗瓏”等出色硬件資源的公司,卻沒有形成從“硬到軟”的一體化,而是陷入了迷惘。在這個帝國的掙紮之時,索尼現任CEO平井一夫在上任一年內做了“加減法”:中止大尺寸液晶麵板和液晶模組的製造及銷售業務上的合資,出售化學產品業務,和奧林巴斯成立醫療業務合資公司,收購美國雲遊戲公司Gaikai等,試圖幫助這個迷惘的巨人找回自己的方向。如果從產品“見微識著”地來看,手機Xperia Z L36H中的相機功能來自Cyber Shot,而顯示屏及Bravia2引擎技術來自電視部門,這也許是這家帝國公司打破內部屏障希望在互聯網時代獲得重生的開始。
當一切清零,審視過去成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約翰·內森——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日本文化研究高島教授、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權威傳記的作者、三島由紀夫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作品的英譯本翻譯者、艾美獎獲獎製片人,寫作了《索尼秘史》(Sony: The Private Life)一書。內森對日語的運用自如和對日本文化的了解,以及索尼公司允許他不受限製地采訪,使得人們有可能瞥見這個帝國的真實過去。
要知道,日語本身蘊含的種種模糊和日本文化的細膩之感,會使得一個日本人在說“不”的時候顯得那般百轉千回(他或她生怕這生硬的否定會傷害別人)。這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會顯得無比貼心,但若是采訪和溝通,這可是個會要命的問題。如果你曾試圖和日本公司打交道,你會知道他們嚴謹得過頭的反複確認,你會知道他們隻會按照擬好的答案回答問題,任何超出既有計劃的問題和回答都會令他們惶恐不安。內森對這一點的理解和經驗使得他可以較好地在諸多史料、口述中進行選取,從而展現這個曾經是全球最成功、最神秘企業的故事。轟動一時的“Walkman”如何成功、Betamax盒式視頻錄相機如何失敗、收購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帶來怎樣的代價……
人們甚至更要感謝內森的學術背景和翻譯經曆,使得這一本商業書得以從人的角度來講述索尼的曆史,生動有趣得猶如在讀小說。人們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到索尼創始人井深大是如何在日本戰後燃燒的廢墟上用工程師的理想建立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是如何舉家遷居紐約開拓美國市場,其夫人良子在幾乎一句英語不會講的情況下如何每周在家中舉行社交沙龍,幫助丈夫開辟人脈;既是音樂家又是銷售英雄的首席執行官大賀典雄,如何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平衡自己的兩種身份;痛苦變革的出井伸之如何受命……這些領導人的生動故事令人們得以看到領導者和公司之間的互動影響。細微的描寫之中,你甚至能讀到“賢內助”良子在得知丈夫的風流韻事之時做出激烈反抗的軼事,你更能看到大賀如何在60歲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出井對績效主義的追求從而放棄既有文化造成的公司斷層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