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科技迷到藝術家(1 / 2)

從科技迷到藝術家

30+

作者:裴燕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近期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彌散與生成”,引發了熱烈關注和討論。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展覽,占據了美術館整整3層的空間;這也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展覽,4個部分“水墨與人格精神”、“自覺與四大主義”、“生成與營構”、“錯構與轉念”,分別對應著水墨畫、美術理論研究、建築設計和多媒體裝置等不同領域;這還是一個很時髦的展覽,在展示25米長的水墨畫長卷《寫西湖中所見》時使用了同樣長度的屏幕來播放創作過程的影像,以及美國藝術家克裏弗德·羅斯在潘公凱的一件水墨作品上的再創作,他用特殊的高清相機拍攝作品,用動畫來展現筆墨運行過程的韻律和節奏。

此類“跨界”是目前藝術創作中的一個潮流,並不鮮見,但是當它出現在以創作大寫意水墨畫而聞名的潘公凱身上,仍不免令人意外——長年從事傳統藝術形式創作的“老”藝術家突然轉型,這種轉變意味著什麼?

實際上本次展覽中的兩件多媒體裝置作品都曾在他2010年的個展中展出過,《融》還參加過2011年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另一件《坐忘之舟》是他2010年裝置作品《這不是我的作品》的改裝版,也是本次展覽中最吸引觀眾眼球的。一個黑暗的空間,頭頂無數星星點點的燈光,在鏡麵效果的牆麵反射之下更顯迷離夢幻,如同漫步太空銀河。房間中央佇立著一個不太大的宇宙飛船,透過艙身的舷窗向內望去可以看到一張極為普通的辦公桌,不甚整齊地堆放著文件、書籍還有文具。奇怪的是這樣一張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桌子前方卻有一個極具未來感的透明屏幕,由全息投影生成,展示著飛船駕駛界麵和太空的景象,暗示著這是一個駕駛艙。艙身上幾塊透明的“隕石”散發出微弱的光,吸引著人們一探究竟:卻意外地發現封存其中的隻是藥丸、手表、眼鏡之類的日常用品。

藝術的本質在於打斷日常生活的邏輯

在音樂家劉索拉專門為作品製作的沒有韻律,隻有高低音混合的電子音樂聲中,如同走進了一部懸疑科幻電影:炫目、神秘、夢幻,讓人浮想聯翩——《坐忘之舟》成為最受關注的展品並不奇怪。和傳統的繪畫、雕塑等形式相比,古靈精怪的多媒體裝置藝術才是當今各種大展的寵兒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看看近期“暢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巨型“小黃鴨”引起了多少關注和熱議就知道了。時代改變,藝術家會采用新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表達,但潘公凱卻說這件作品是為了說明他的“錯構”理論。

“錯構”是潘公凱針對“藝術的邊界”提出的理論。自從杜尚把小便池放進美術館的那一刻起,藝術的邊界被革命性地突破了。從此以後,生活中的現成品,如鍋碗瓢盆之類通通可以用來做藝術品,生活與藝術似乎再無分別。這一觀念上的突破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藝術與日常生活再無邊界,那“藝術”還能存在嗎?藝術死了嗎?

在潘公凱看來,藝術的邊界仍然存在,這個界限就是“錯構”:某物是否為藝術品取決於它和生活之間的邏輯關係,如果邏輯是錯位的,它就是藝術作品,否則就不是藝術品。“錯構”有三種形式:一是錯構,指作品內部結構的非邏輯性;二是錯置,即作品與周圍環境的非邏輯性,比如杜尚的小便池;三是錯序,指時間上的非邏輯性。總而言之,就是錯誤的時空結構。

《坐忘之舟》的太空飛船出現在美術館就是不合邏輯的;普通的辦公桌是不可能放在太空飛船裏麵的,因為飛上去桌子和桌麵的物品就倒過來了;駕駛艙裏不應該隻是投影,而應該是真正的駕駛艙。它在邏輯關係上錯了好幾層,“它沒有別的用途,它就隻能成藝術作品了。” 在“美術館之夜”的活動中,潘公凱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一些來自企業界的觀眾闡述他的理論。有觀眾不解地問,“那想通過這種錯位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要與生活相反嗎?”潘公凱進而解釋,生活當中,我們所有的行為,比如坐公共汽車、逛商場,都是有目的的,人的生活是由邏輯的網絡連起來的,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而藝術品的作用是一定要把邏輯打斷,不打斷它就是一個真實的用品,打斷了,它才能從邏輯網上剝離開來,這個時候你腦子當中就有問題了,你這一想就把你的邏輯給忘了,這時人就進入了審美的境界,就打破了常規。所以為什麼藝術特別強調創意,它就是要做出你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藝術讓大家都專心去看,這一看就把你原來跟誰吵架啦,誰扣了你的工資等煩惱都忘了,你也就成了審美中的人,進入了審美的境界,“藝術作品它的本質就是讓你從邏輯之網上脫離下來,離開這個邏輯之網。”

潘公凱把藝術品比作實現審美超越的渡筏、雲梯,是古代神話中的飛毯,但他認為相較於西方藝術中以“形式的錯構”引起的驚異、凝視和意象聯想,東方文脈中的審美活動重在緩慢感悟與品位筆墨所顯現的精神人格,通過修煉,“用非常態的眼光看常態的現實生活”。這種 “轉念”是以新的眼光和心態進入邏輯之網,是將整個生活視為藝術作品,是禪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第三重境界,也是老莊“坐忘”中直達天人合一的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