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誌是個6歲的小男孩。爸爸下班回家,小誌的第一句話就是:“給我買玩具了嗎?”爸爸出差,從外地打來電話,他搶過話筒就叫:“給我買玩具!”看著家裏成堆的玩具,媽媽說什麼也不讓爸爸再給小誌亂買玩具了。
每當小誌要買玩具時,媽媽就問:“那櫃子裏有那麼多玩具,你為什麼還要新玩具?”小誌說:“那些我都玩過了,沒什麼還玩的。媽媽你真摳門兒,要是爺爺早就給我買了。”麵對這樣的情況,媽媽竟無言以對。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大方”起來,尤其是對孩子,更是大有“千金散盡還複來”的味道。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限製,以前的父母隻需簡單地告訴男孩,他們沒錢去買男孩想要的東西,能讓他吃飽就很好了。但在物質富足的現在,這樣的話就變得不可信了。對男孩說“不,我不會給你買”比說“對不起,可是你知道我們買不起這些”,需要更大的勇氣。
現在,多數父母都會不顧一切,一一滿足男孩的要求,似乎在男孩身上花錢“大方”成了“愛”男孩的標誌。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呢?為什麼不能讓男孩享受到今天的美好富足的生活呢?”對於男孩合理的物質要求,當然不反對,但是讓男孩淹沒在過度的物質享受中,不利於男孩健康成長。如果讓男孩感到無論他想要什麼,無論什麼時候想要,他都有權得到,那麼,這種感覺將無法使男孩擁有感恩之心。
另外,當父母給予男孩過多的時候,其實是剝奪了他的某些樂趣,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卻是真理。對於一個快要渴死的人來說,一杯水比金子還要寶貴,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男孩。如果你不給男孩對某些東西產生強烈需求的機會,他將永遠享受不到“得到的快樂”。如果你在會走路前給他買三輪車,會騎車前給他買自行車,會開車前給他買汽車,在他懂得金錢的價值前給他買鑽石戒指,那麼當他得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享受不到快樂,也不知感恩。這樣的男孩是不幸的,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對某些東西產生渴望,體會晝思夜想的滋味。也許,本來他們會為得到它而付出勞動,本來會因強烈的願望而得到的東西,將會被他們視為戰利品和寶貝,但他們沒有享受過這樣的體驗。
過多過早地給男孩物質享受,隻會助長他們奢侈浪費,乃至虛榮攀比的壞習性。現在,很多男孩不懂得節儉,亂花錢、隨意浪費的現象相當嚴重。很多拿著壓歲錢的中小學生請客、送禮、聚會、K歌……表現出來的那種比闊氣的“成熟”,讓人感到驚訝。
一位中學生寒假過後,剛一開學就頻繁參加同學的聚餐,近一千多元壓歲錢全部花光。當父母責備他亂花錢時,他振振有辭地說:“我們班同學家境都太一般化了,同學聚會隻能AA製。鄰班的同學聚會才榮耀呢,有個同學的爸爸是大款,人家自己掏腰包請同學吃了一頓大餐。”
現在很多尚小的男孩還不會掙錢,卻越來越會花錢,而且絲毫不體諒父母的辛苦,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父母的深思。對此,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注意避免讓男孩沉溺於物質享受中。
1.以身作則
要讓男孩做到的,父母必須自己先做到;不要男孩去做的,自己先保證不去做。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家長自己貪圖享受、揮霍浪費,卻要求男孩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2.抓住時機指導消費
父母要會抓住時機進行指導消費。比如,買學習用品是男孩最普遍的消費機會。當男孩的學習用品不缺,隻是因為羨慕別人的橡皮形狀好,別人的直尺顏色漂亮,或者別人的文具盒功能更多更高級時,父母便可抓住機會,與男孩談心,適時引導,不要讓男孩進行攀比而消費。
3.教男孩節儉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母更應該注意不能嬌寵溺愛,對男孩的要求特別是無理要求不要百依百順,更不能把男孩當成家裏的小皇帝。父母要培養男孩熱愛勞動、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讓男孩知道節儉是一種人人稱讚的美德,從而使男孩淡化對物質享受的依賴。
你會教男孩嗎
如果不給男孩缺少某種東西的機會,那麼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獲得的喜悅。不要一味地讓自己的溺愛,使男孩過多過早地陷入物質享受之中,這對男孩有害無益。在物質給予上現在對男孩緊一些,男孩將來才會在物質上充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