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讓男孩吃點苦是有必要的(1 / 1)

有這樣一篇報道:一對夫妻把兒子辛辛苦苦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給他零花錢了。可是進入社會的兒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還要追流行,錢根本不夠花。最後,他對父母說:“如果你們不能給我提供一輩子的優越生活,為什麼讓我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

父母對孩子的愛讓他在生活中養尊處優,習以為常,意識不到生活的艱辛,直到自己走進社會時,才發現自己的收入根本養不起自己,從此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可能供養男孩一輩子,男孩的成長也隻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轉,父母隻有從小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讓男孩吃些苦,體會生活中的艱辛和困難,才能逐漸培養男孩獨立自主的能力,讓男孩懂得感恩和珍惜,並鍛造男孩的堅強意誌。

一些發達國家很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他們的一些觀念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美國南部的一些州立學校特別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星期才能予以畢業。學校試圖通過這種吃苦訓練,來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盡管條件有些苛刻,家長們卻全力支持這項活動,而事實證明,這項活動確實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在德國,父母從不包辦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關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勞動能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會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在瑞士,父母從小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讓孩子學習自食其力,以免將來成為無能之輩。如瑞士有德語區和法語區,瑞士的父母會讓孩子到不同語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鍛煉勞動能力,又有利於學習語言。

加拿大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無論刮風下雨都從來沒有耽誤過。

從這些國家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麵:

1.讓男孩學會打理生活

自立是成長的第一步,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應該從放手讓男孩打理自己的生活開始。讓男孩自己吃飯穿衣、整理房間,讓男孩自己上學、自己去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正是在處理這些生活小事的過程中,男孩才會一步步地脫離父母的保護,增強自我保護的力量。

2.讓男孩自己去體驗和創造

吃苦教育,男孩始終是主體。有的父母把孩子帶到貧困的農村住幾天,或者去夏令營進行吃苦鍛煉,往往在磨煉孩子的時候,又下不了狠心,這樣流於形式的吃苦教育沒有任何意義。隻有讓男孩自己去體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創造,去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才能讓男孩體會到吃苦的感受,積累經驗的同時學會珍惜和感恩。

當然,強調讓男孩吃苦,也不是說孩子吃的苦越多越好。知心姐姐盧勤說過:“‘逼’著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樂意,忍耐力就會降到最低點。”父母不應該避免男孩去吃苦,也不應該逼著男孩去吃苦,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應該充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和男孩的承受能力。

你會教男孩嗎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父母應該對男孩進行吃苦教育,讓男孩在去體驗和忍耐生活之不易,這樣才能提高男孩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