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美麗的大山腳下,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湖。湖中的小島上住著一對以在湖中捕魚為生的夫妻。平時,漁翁搖船捕魚,妻子則在島上養雞養鴨,除了買些油鹽,平時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見到這群外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那麼多年,還沒有見誰來拜訪過。
漁翁夫婦為了表達他們的歡迎,拿出喂雞鴨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來喂養它們,於是這群天鵝就跟這對夫婦熟悉起來。在島上,它們不僅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它們還隨船而行,嬉戲左右。
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棲息。湖麵封凍,它們無法獲得食物,老夫婦就敞開他們茅屋的門,讓它們在屋裏取暖,並且給它們吃的,這種關懷每年都延續到春天來臨,直至湖麵徹底解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對老夫婦就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麵封凍期間餓死了。
故事中漁翁夫婦對天鵝的愛,絕對是無私而又真摯的,畢竟這些漂亮可愛的小生靈為孤寂的他們帶來了慰藉與歡樂,幫助他們排遣了心靈的寂寞。在寒冷的冬天裏,不能適應北方嚴寒的天鵝肯定也需要他們的照顧與嗬護。可是漁翁夫婦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習慣了被他們保護的天鵝,一旦失去他們的懷抱,結局將是十分悲慘的。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讚美無私的愛,可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並且是致命的,這就是溺愛。
我們再來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古時有一種鳥叫“翠鳥”,因為這種鳥以魚蝦為食,因此又叫“釣魚郎”。這種鳥非常漂亮,額部、頸部羽毛以蒼綠、暗綠為主,耳邊的羽毛是棕黃色,翅膀為黑褐色,胸部下方為栗棕色,因此特別好看,讓人賞心悅目。
據說,有一隻翠鳥,為了避免災禍,起初,是把自己的巢穴建在樹梢的高處。當它孵出小鳥後,對寶寶非常疼愛,生怕小翠鳥從高處掉下來摔死,便把鳥巢向下移了移。後來,小鳥長出了五顏六色、美麗多彩的羽毛,老翠鳥更加疼愛,更怕小翠鳥摔下來死掉,於是,又一次向下移動鳥巢,移到了距離地麵很近的大樹叉上,覺得這樣更放心。第二天,老翠鳥外出覓食,當她滿載而歸,返回鳥巢時,發現小翠鳥不見了,到處尋找突然失蹤的小翠鳥,找了好久好久,最終也沒有找到小翠鳥。老翠鳥傷心極了。
原來,就在它外出覓食時,有一個人從翠鳥築巢的大樹旁路過,過路人發現了離地麵很近的鳥巢,鳥巢裏有一隻嗷嗷待哺的小翠鳥,非常討人喜歡,一伸手就輕而易舉地把小翠鳥抱走了。
老翠鳥一再向低處移動鳥巢,其出發點是一心嗬護自己的寶貝,但它沒有預料到,正是自己這種盲目的溺愛,使小翠鳥輕而易舉地被人抱走了。
這個寓言故事說的是翠鳥,實際上是告誡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愛孩子的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不能對孩子盲目寵愛。
父母愛孩子是無私的,但愛的奉獻應當是科學的。真正的愛是愛而不“寵”,放而不“縱”,超過了一定的度,愛變成了溺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試想一個孩子一直被寵著、捧著,就像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苗,能經受得住生活中的風霜雪雨嗎?
有一個剛滿10歲的小男孩服毒自殺了,原因卻是那麼簡單而不可思議,就因為父母沒有答應給他買他想要的玩具。這個小男孩一直都生活在“有求必應,要太陽不給月亮”的家庭環境之中,一次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竟會“死給你看”。我們該作何感想?我們有時會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承諾:“孩子你要什麼,我們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給你辦到!”可是,就像上麵所講的漁夫一樣,父母又有誰能不老呢?那時孩子又能靠誰呢?
法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50多歲時才生了一個男孩,於是這對老夫妻對這個孩子百般的嗬護和溺愛,溺愛到孩子25歲的時候,解大便還得父母幫助。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這兩位老人不在了,這個孩子怎麼生存?這對老夫妻就是所有的東西都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導致了孩子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本能都消失了。作為一個社會上的自然人,他的所有的本能都沒有了,那他怎麼還在這個社會上立足?這都是溺愛造成的。
中國有一句古語:“慣子如殺子。”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溺愛男孩,會對他們的自身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包括他的成長、學習、價值觀的確立、社會發展、孝敬父母方麵等方麵。所以,作為父母,要愛男孩,但不要溺愛男孩,否則父母的愛就是對男孩的一種傷害。
你會教男孩嗎
溺愛對男孩是一種傷害,父母必須理性一點。愛孩子是應該的,但不能過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無原則的過度寵溺,對男孩有百害無一利,父母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不成器了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