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和諧理論的供應鏈鏈內企業管理的思考(1 / 2)

基於和諧理論的供應鏈鏈內企業管理的思考

企業管理

作者:王文勇

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社會中,企業的成敗就體現在製度創新中,供應鏈管理是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維的創新。英國著名供應鏈專家馬丁曾說:市場上隻有供應鏈沒有企業,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現如今市場的需求就是要求企業準確及時的供給,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供應鏈流程的變化對企業的利潤影響。而目前我國大多企業都在尋求一種和諧,在企業內部和諧的基礎上提高對供應鏈的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績效。

關鍵詞:和諧理論 供應鏈管理 企業管理

一、相關概念概述

1.和諧理論

其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個子係統達到和諧狀態,已達到整體的和諧。其目的是為了達到組織的目標。任何係統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都是相關的,且存在一種係統目的意義下的和諧機製。具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在《管理工程學報》上發表的“和諧管理理論的基礎:和諧的詮釋”。

2.供應鏈管理

指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基礎下,為了使整個供應鏈係統成本達到最小而把製造商、供應商、倉庫、配送商等環節有效的組織在一起進行的產品製造、轉運、分銷以及分銷的管理辦法,供應鏈包括計劃、采購、製造、配送、退貨等五大內容。目前供應鏈管理理論才剛剛興起,未來在我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3.企業管理

是對企業生產經營等活動進行組織、計劃、指揮、監督、控製等環節的總稱。即協調企業內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為使組織的整個活動更富有成效,是企業的目標更好的完成,提高對企業的業務等管理能力的一種管理方式。

二、目前我國供應鏈發展現狀

對於目前我國企業的發展模式來看,製造商與客戶以及供應商尚可以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但是普遍的問題就是供應鏈的深度不足,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供應鏈的供應基礎技術薄弱,對於想要提升供應鏈的增值力度來說就不太樂觀。大多數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缺乏足夠的認識,還隻是停留在老舊的管理模式下。許多中小企業在製造也國際采購中還處於簡單關係,企業內部信息化程度低,國際商務能力弱,根本無法形成對供應鏈管理環境的支撐。而真正意義上的應用供應鏈管理理論的企業,除了幾個知名大企業外,幾乎是鳳毛麟角。

在對供應商的管理方麵,企業缺少供應鏈管理機製並且人數相對較少,對供應商的合同管理較弱。評價供應鏈的發展程度的一個指標就是是否設立專業人員來管理供應商關係。所以說我國的供應鏈理論的應用水平有待加強。

在客戶關係管理方麵,企業對客戶的關係最為重視,但是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並且與國外客戶存在溝通困難。隨著市場經濟以及和諧理論的逐步應用,對企業的服務,特別是物流等售後服務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企業目前與類似企業知識短期的合作關係,尚未形成真正的夥伴關係,且目前效率、安全與質量方麵的問題也在提高。

三、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出現的問題

1.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是推動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環節,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環節,信息化的程度決定了企業的決策程度,從而決定了企業的執行等一係列環節的操作,間接的影響企業的發展步伐與企業的生存。據調查,在調查範圍內的大企業沒有一個開展了供應鏈管理。

2.企業對網絡技術以及人才的培養不足

當前國際競爭可以說是網絡的競爭,因為現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遠超預期,大部分是在網絡的基礎下完成的,更何況有些企業如果沒有網絡根本無法生存。而供應鏈發展的基礎就是網絡的發展,實現最重要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同樣可以實現信息交流。但由於資金投入大,現有人才短缺,當前大多數企業及其合作夥伴由於人員老化、人員配置不合理,資金不到位,加之企業管理者對供應鏈管理發展的認識不足,都有可能導致此現象的發生,企業的整體素質製約了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不久的將來,信息人才將會成為企業人才比重的最大一塊,所以盡早培養開發,有利於幫助企業占得先機。

3.產品不規範

在企業供應鏈鏈內的管理中,目標之一就是使用規範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協調企業的資源形成整體優勢。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這是供應鏈管理開始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規範化管理還不到位,標準化程度低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無法與國際企業接軌。

4.管理不規範,存在傳統的組織問題

企業內部係統分割嚴重,無法形成統一的供應鏈模式,也無法形成統一的調控體係,效率低下。缺乏一個有效的供應鏈績效指標評價體係,不能對企業供應鏈內部進行監控,動態調整運營狀況,不能歸企業業務流程進行有效控製並適時加以分析決策,而是側重於事後分析,影響了企業整體業務流程運作。同時,傳統組織結構是堅硬的,頑固的,它建立在職能之上,成為阻礙供應鏈鏈內企業實施管理的又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