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高職護生素質途徑的研究(1 / 2)

提高高職護生素質途徑的研究

教育觀察

作者:鄭秀花

摘要:高職護生通過了解自身角色:執行醫囑者、照顧生活者、觀察病情者、健康教育者、心理護理者以及科研創新者,明確自身職責,從而促進勤奮學習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基本技能。

關鍵詞:高職護生自身角色素質提升

在高職院校臨床護理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護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通過與她們交流發現,她們認為護士的工作不就是執行醫囑,以打針、輸液為主嗎?隻要我們練好基本護理操作技術,動作熟練,技術過硬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學查體、看化驗單,學習疾病呢?這不是醫生要學的嗎?針對以上困惑,我組織護生們討論,護士的工作範圍除了執行醫囑還有什麼?護士在臨床工作中究竟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1.執行醫囑者

護士是醫囑的執行者,但是這種執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執行的時候想想醫囑是否可行、正確,例如護士在輸注藥物前,需要回想一下該藥物的藥理機製、使用方法和劑量、聯合和配伍禁忌等,如果一位醫生開錯藥,護士在執行的過程中通過以上思考、分析,就可以及時發現挽救病人生命,避免一場醫療糾紛。有人說,護士是患者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由此可見,護士在執行醫囑時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護理專業性。從這個層麵上來說,護生們需要熟練掌握專業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具備評判性思維。

2.照顧生活者

我國的護理模式,正逐步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轉變。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範工程”活動的積極開展,要求把過去由家屬或護工來完成的生活護理全部由護士來完成[1],在ICU病房,護士還要喂飯、處理大小便等,這就要求護士更細致、耐心照顧患者的生活起居。對病人來說,醫院是一個讓人畏懼又不得不去的地方,而這種貼切的生活護理拉近護士與患者的距離,給患者家的感覺,改善了護患關係,有利於臨床治療的順利進行。對護生們而言,要做好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的心理準備。

3.觀察病情者

在醫院,和病人接觸最多的是護士,所以病人的病情變化時首先發現的也是護士,如果不了解疾病的臨床表現,病人病情發生變化時我們如何觀察、判斷。如在ICU,心電監護是很常見的,如果管床護士看不懂心電圖,如何在第一時間通知醫生,搶救病人。護理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她們不僅僅是醫生的附屬者,還必須在護理過程中做到護理評估,給出護理診斷,製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評價護理效果。護生們也需要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健康教育者

病人對醫院及疾病是陌生的,他希望從護士那得到相關信息,例如:醫院環境、疾病知識、藥物使用、飲食營養、化驗指標、術前準備、術後注意事項等,了解多一些,心裏會踏實一些,安全感就會增加一些。對於患者疾病的谘詢,護士應該解答的通俗易懂、清楚明了,讓患者和家屬放心,對於藥物的使用方法、劑量、用途等,護士應該清楚、詳細解答,而在飲食方麵,護士應給予更全麵、更詳細的指導,在化驗方麵,護士應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說明患者化驗前的準備以及簡單解說化驗結果的意義[2]。健康教育是護士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護生們學好醫學知識,多看書來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