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層幹部素質低,化解矛盾的能力不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但是,一些基層幹部沒有與時俱進,有的法律法規水平低,不依法辦事;有的知識老化,又不注重學習,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有的宗旨觀念淡薄,不願對群眾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不體察民情,不關心群眾疾苦,不能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回避推諉,對群眾的正當要求置若罔聞,對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處,導致矛盾由小變大,甚至演變成群體性事件。
3.預防調控機製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矛盾預防調控機製,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本保證。但是,一些基層黨組織,沒有將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化解機製上升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的高度,及時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製,致使出現問題後手忙腳亂,倉促應付,不能及時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
三、預防與管理農村社會矛盾的路徑選擇
預防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是一項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針對新形勢下農村矛盾糾紛的新情況、新特點,必須充分認識穩定對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采取措施,積極有效地化解農村社會矛盾。
1.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黨在農村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鬥堡壘。實踐證明,凡是基層組織健全,領導班子堅強有力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就正常,社會矛盾就減少,黨的先進性就體現得鮮明和具體。反之,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黨在農村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就減弱,矛盾和問題就突出。因此,要妥善化解農村社會矛盾,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鄉、村兩級主要領導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組織協調能力,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新媒體環境下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社會管理中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要不斷加強基層民主規範化和製度化建設,暢通群眾參與農村公共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的渠道,使群眾真正參與到農村自治中來,融洽幹群關係,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2.創新思路,建立健全處置和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新機製
依法、及時、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矛盾處置和化解工作機製。一要建立健全民意表達機製。要拓寬民意表達途徑,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通過召開聽證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大會等形式,對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充分聽取有關專家和群眾的意見,減少和防止隨意性,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性,從源頭上預防侵害群眾利益現象的發生。二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和風險評估機製。要經常深入矛盾糾紛多發和易發地區進行調查摸底,掌握矛盾糾紛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苗頭抓起,把教育疏導工作做在事前,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三是要建立健全群眾權益維護保障機製。要改善工作作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規處理行政事務,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的保障機製。要完善信訪製度,完善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聯動的工作體係,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渠道,從根本上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四是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製。要將對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目標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責任追究製,對矛盾調處不力造成嚴重影響的,要追究責任。
3.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全麵進步
化解農村矛盾,歸根結底要靠促進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麵進步。農村基層幹部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堅定不移地帶領群眾努力發展農村經濟。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民技能培訓,千方百計地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擴大農民的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要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分險的能力和水平。隻有不斷地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黨群、幹群關係才能融洽,黨的凝聚力才能增強,幹群矛盾就能緩解,農村工作才能順利地進行,矛盾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作者簡介:
楊建新(1962-),男,甘肅天水人,天水市麥積區委黨校,講師。
(作者單位:天水市麥積區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