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少有規劃,與實際工作脫離
不是采取主動的、有計劃的培訓,而是培訓前未分析需求,盲目組織,對培訓過程及結果亦缺乏跟蹤、指導、評價,使培訓流於形式。
3.內容空泛陳舊,沒有針對性
一些常規性培訓內容陳舊、簡單重複,無法承擔對新知識、新業務的傳授,“食”之乏味。
4.簡單灌輸,效果不佳
缺乏科學的培訓方法,簡單灌輸式的培訓,難以與不同層次的需求有效對接。
總之,教育培訓要與時俱進,傳授新理論、新成果和新方法;要從實際出發,針對從業者亟待改善的方麵,結合業務需求來進行;要強化實踐性教學,使從業者業務能力得到提高,並能立即運用到工作中,這樣的培訓才能獲得最大效益。現今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決定了培訓內容的多元性,還要按需施教,建立起多層次、多形式、多目的的培訓體係,使培訓對象得到多方麵或多專業、多領域的訓練和提升。此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培訓活動,調動從業者學習積極性。
五、有效培訓的方式方法
如何實施有效培訓?培訓應該是“防火”而不是“救火”,應遵循係統管理的原則,首先要切合工作實際科學製定培訓計劃,做到訓前有目的,訓中有任務,訓後有總結,以相應的製度和措施來保障培訓的有效管理;其次要改變觀念,創新教育培訓機製,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切實抓好;此外要完善激勵和約束製度,把培訓學習情況和考核結果作為任職、定級、晉升的重要依據之一,以徹底改變學與不學、學好學壞一個樣的狀況。
時代的發展對新聞從業者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教育培訓模式也應隨之求新求變——
1.走出去,在實地調研和考察中學習、提升
其包含兩個層麵:一是組織新聞從業者到上一級媒體和先進地區同業中實地考察,學習借鑒采編經驗;二是到先進地區學習考察並報道其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領域創新做法,為所在區域發展提供借鑒。
2.請進來,在前輩、專家“傳經送寶”中學習、提升
一是請德高望重、業績突出的業界前輩傳授經驗,以提升從業者專業能力;二是請大專院校專家、教授進行專題講座,以夯實理論基礎;三是請經濟、科技、文化以及宏觀管理等領域權威人士,解讀政策、分析形勢,為從業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大局、從事采編實踐提供指導。
3.沉下去,在基層體驗中學習、提升
深入到基層和一線,向群眾學習,察民情、聽民聲、接地氣。開展園區行、企業巡禮等,在一線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實踐性學習,並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4.活起來,讓學習伴隨工作全過程
創造條件,實行彈性的學習製度,靈活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Q群、微信、網站、內部局域網等現代信息平台,實現在工作中靈活便捷地學習,從而解決新聞從業者因編采任務繁重、時間難以固定而疏於業務技能學習提升的矛盾。如將文字、圖片及影音文件等培訓資料放在單位局域網上,形成一個網上資料庫,供采編人員隨時查閱學習。其使用靈活,優勢明顯,是符合分散式學習的新趨勢。
5.勤交流,使能力在借鑒中長進
一方麵,單位內部資深從業者可以傳授采編經驗,年輕人可以交流工作中經曆的故事,談感悟,通過總結和交流會互相啟發和學習。另一方麵,請內部有其它專長者講授多媒體製作、計算機技術、新型攝影等,以提升多方麵能力。
6.換崗位,在實際體驗中學習、提升
工作輪換法是一種在職培訓方法,通過變換崗位,使從業者獲得不同崗位的工作經驗,為以後完成跨部門、合作性的任務打下基礎。
六、結語
打造核心競爭力,人才培養是關鍵。而教育培訓是在工作、學習和實踐中加強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新聞單位應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理念,把教育培訓作為一項長期的、係統的工程,融入到各項工作中,並著力在培訓觀念、手段和機製上不斷創新,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教育培訓之路,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單位:大連金州新區新聞中心,遼寧 大連 1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