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推進全域城市化理論與實踐研究
公共管理
作者:池林剛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市場化的逐步成熟,推進全域城市化成為我國少數發達城市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理論拓展和實踐嚐試。本文試圖對目前仍處於摸索和探行中的全域城市化理論進行解析及概念甄別,結合寧波市北侖區實踐探索的範本,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兩方麵要素研究推進全域城市化的路徑選擇,以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全域城市化路徑選擇新城建設轉型
應該說,城市化發展是一般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內在要求。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在過去的30多年中曆經數個階段,從最初的發展大型城市乃至特大型都市模式到發展衛星城市及小城鎮化發展模式,曆經摸索,對於如何實現城市化,以及怎樣實現城市化的探索遠未停止。而國內少數發達先行城市,在曆經原有的城市化道路實踐後,開始逐步探索實踐全域城市化這一新型城鎮化道路戰略。作為這一新型戰略的摸索,重慶的沙坪壩區和大連市率先於2009年宣布將全域城市化作為整個城市發展的整體戰略進行實施,國內的學者研究關注的較多。目前學術界爭論較多的有兩個方麵,一是對於什麼是全域城市化,爭議較多。學者們從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地理學等角度對全域城市化的內涵進行了各種闡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共同能接受的內涵框架;二是對於如何推進全域城市化,過於寬泛,缺乏可操作的方案模式。寧波市全域城市化發展在2010年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並確定鎮海區和北侖區作為寧波實施全域城市化的先行試點區。本文試圖對寧波市全域城市化進行要素解構和概念甄別,並通過寧波市北侖區的實踐,探索適合寧波市自身發展戰略的全域城市化路徑選擇。
一、寧波全域城市化內涵解構
在本課題深入研究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全域城市化,這是本課題得以繼續的前提。一般而言,全域城市化不同於以往的城市化概念,內涵核心在於該戰略主推城市要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區域劃分,以經濟城市的空間為城市的全區域,根據區域內板塊的經濟功能和目標,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統籌城鄉同步發展,推進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化,其重點在於已有的農村社會如何在全域城市化大框架內轉型。基於國內學理界對此概念的缺乏共性的認同和表述,筆者認為,要搞清楚全域城市化的概念,不在於概念的闡釋有多麼完整、學理化,而在於弄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全域城市化戰略,即要找出適合城市自身發展的內涵核心要素以及對於相似概念的必要區分。
1.要素構成
一般而言,全域城市化的重點和難點在於農村,重點在於完成以下三個方麵的戰略轉型,即全域城市化的要素重點:
農民生產方式的轉變。全域城市化中,農村要完成戰略轉型,首先要在經濟方麵完成轉型,從傳統的農業生產向依托城市功能建設布局發展需要的都市農業轉型。都市農業已有50多年的發展曆史,這是從城市化進度較高的西方城市所引入、產生的一種新型生產形態。具體而言,在全域城市化推進下,農民並不是放下鋤頭“上樓”,而是對現有的農業進行產業轉型,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下,運用高效的市場經濟和流通手段經營農業,向高效益農業和多功能農業轉型。其實質,就是運用現代發展二、三產業的經營管理方式方法來經營和管理農業,是一種依托於城市、服務城市發展的現代產業。同時,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提高經營效益,增加就業的吸引力,不但能更多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還可以新增就業崗位,吸引其它地區的人才進入農村地區,以豐富人員素質構成。
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要實現全域城市化,並不是簡單將農村形態直接過渡到城市形態,一個方麵來講不現實,畢竟我國有近8億的農民,直接按照城市形態模式改造農村形態,或者這8億農民進城,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另一方麵講這本身也違背了全域城市化的理念。其要點在於部分沒有條件或者有條件不願意進城的農民,依然在現有地居住,在經營現代農業產業基礎上,增加收入和改善生產經營條件,進而完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提高自身素質,轉換生活方式,讓城市文明深入農村,逐步將農村意識、社會結構以及運作方式向城市靠近。其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及其配套的財政投入,凸顯公共服務一體化,使得農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娛樂等方麵與城市居民同質化。由此可以看出,全域城市化並不是簡單要消滅農村,而是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得城市文明的內核得以在農村延伸。
農民身份的轉變。在推進全域城市化中,其關鍵要素在於推動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轉變,即如何實現農民市民化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城市化的過程就是農民變成市民的過程,而不僅僅停留在現今農民變成農民工的狀態。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通過行政幹預的方式,將農村人口大規模地轉移到城市,完成身份的轉變。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8億多的農民想通過人口一次性轉移,那是極其不現實的。而完成農民身份的轉變,則是全域城市化的核心要素要求,沒有完成上述轉化,就談不上全域城市化。基於全域城市化理論的框架結構設計,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麵進行轉型:一是通過新城的大規模開發建設,使城市發展有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行開發和建設,同時隨著全域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產業功能延伸和重新布局,使得大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業產業轉移;二是除了上述通過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人口遷移外,對於沒有條件或者具備條件但是不願意遷移的農民,則需要通過國家層麵的政策主導推動。盡快結束現有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完善公共服務,推動農村社會文化朝城市文明演變,重構農村社會關係,完成農民身份屬地化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