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第31~33月寶寶智能開發課程(3 / 3)

7 知覺能力訓練

引導寶寶去感知畫

大人們不要直接告訴寶寶畫的內容及畫家的用意,而是以提問、談話的方式引導寶寶充分用直覺去感知,幫助寶寶從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審美感知發展。大人們可從“你看到什麼”引導寶寶感知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從“你心中有什麼感覺”引導寶寶感知美術作品的情感;從“你感覺它的線條、形狀、顏色、構圖怎樣”引導寶寶感知美術作品的形式;從“請給這幅畫取個名字”引導寶寶回顧和反思美術作品的整體感知。

知覺能力遊戲

小手帕

爸爸媽媽為寶寶準備出4~5條漂亮的小手帕,在寶寶麵前一一展示,告訴寶寶手帕上圖形的名稱、顏色,吸引寶寶去摸摸手帕,感覺一下。在其中一條手帕上用黑色彩筆做一個小標記指給寶寶看,將做了標記的手帕混入另外幾條中,讓寶寶找出有標記的小手帕。

手帕上可愛美麗的圖案能很好地刺激寶寶對顏色、圖形的感知,加上讓其找出做了標記的手帕的環節,寶寶的記憶力也將得到很好的鍛煉。

分水果

將盛著各種水果的籃子放到寶寶的麵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媽媽抱著。然後對寶寶說:“大熊要吃蘋果,寶寶請你幫它拿一個蘋果。”隨意說出籃子內的水果,或者叫寶寶拿出不同的水果。

可以經常和寶寶玩這個遊戲,通過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

裝沙子遊戲

用杯子往盤子裏裝沙子。媽媽可以提問:“如果用杯子裝沙子,要幾杯沙子才能將盤子裝滿呢?原來5杯就裝滿,這就說明盤子的容量是杯子的5倍”!在遊戲過程中,可以為寶寶生動地解釋量的概念。相反,也可以提問:“要挖空盤子裏的沙子,需要挖幾次呢?”然後讓寶寶一邊挖沙子,一邊數挖沙子的次數。

培養寶寶的認知能力以及建立起對數學的興趣。

光著腳丫

將床上和地板上的危險物品清理幹淨,鼓勵寶寶赤著腳在床上、地板上走動;如果是夏天,可讓寶寶到沙灘上光腳玩,教寶寶用腳踩沙子,踢沙子。

如果不能外出還可在浴缸裏麵放一些大米之類的東西,鼓勵寶寶踩踏,但要保證沒有尖利的石子或木屑片之類的東西混入,以免寶寶腳底受傷。還可以讓寶寶光腳追趕滾動的球或圓環等。

平時,當寶寶光著腳時,不要斥責他,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環境,讓他自由玩耍。

這個遊戲對寶寶的健康和智力發展大有益處,可有效提高寶寶的觸知覺能力。

8 情緒培養與社交能力訓練

寶寶社交能力發展

寶寶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認知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他特別需要朋友,從其他小朋友那裏寶寶可以得到許多生活經驗,那是從父母那裏學不來的。所以寶寶特別喜歡與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媽媽應帶寶寶走出家門,為孤單的寶寶找幾個好夥伴。

這麼大的寶寶最喜歡過家家遊戲了,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這類遊戲,扮演各種角色,醫生、護士、爸爸、媽媽,老虎、獅子等。這樣的寶寶非但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遊戲的快樂,還會對小朋友產生“敵意”。父母不能就此認為寶寶性格不好,或人際交往能力差。此時的寶寶正處於獨立性與依賴性的交叉口,還不能體會分享的快樂,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培養。

情緒與社交能力遊戲

易子而教

兩個熟悉的家庭可一起帶著自己的寶寶外出旅遊,並在旅遊途中,相互交換照顧寶寶,或與隔壁鄰居之間進行短期“易子”活動;住在城市裏的寶寶可與農村親戚家的寶寶暫時互換環境。

這種“易子”方式有利於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固有的局限性,擴大了寶寶的生活環境,提高寶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共同創作

準備一節藕、一個胡蘿卜、一個柿子椒,把它們橫刀切成兩段;再準備各種顏色的顏料,示範如何用這些“菜”蘸顏料印在紙上,畫出漂亮的花,然後父母用顏色筆幫助寶寶把花“加工”漂亮。還可讓朋友家的寶寶一起來玩,這樣效果會更好。

在“畫畫”過程中,父母可提示寶寶們互相交換手中的“畫筆”,看寶寶們是如何“協商”的。即使不喜歡參與遊戲的寶寶,在這樣的遊戲裏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他的“作品”融合在大家的“作品”中。

學會交換

帶著寶寶和其他寶寶一起玩耍,當寶寶想玩別人的玩具時,父母可讓寶寶拿一件玩具與其他的寶寶交換,告訴寶寶:把你的小熊給某某,某某會把鴨子給你玩,看寶寶會不會拿著自己的玩具去交換。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先充當“另一個寶寶”,拿一個寶寶很喜歡的玩具,如果寶寶想玩父母的玩具,不要馬上給他,而是說:“把你手裏的青蛙給媽媽,媽媽就把鴨子給你。”

當寶寶主動將自己手裏的青蛙交給父母後,父母再給寶寶他想要的鴨子,讓寶寶懂得,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就要付出自己的東西。

寶寶談心

父母固定在每個星期日晚上或其他空閑時間,抽出時間陪寶寶說說“心裏話”,問寶寶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喜歡什麼顏色,最想做什麼事情,或者問寶寶有什麼疑惑不解的事情,不滿的事情等,耐心傾聽寶寶,並征求寶寶的建議。

父母要鼓勵寶寶說出“心裏話”,如果寶寶的“心裏話”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時,父母不能有失望或者不耐煩的表現,而是要耐心地給寶寶解釋,告訴寶寶正確的想法,千萬不能斥責寶寶。

父母也可以以平等的夥伴方式將自己的“心裏話”告訴寶寶,比如“媽媽覺得寶寶寫的字很好看”或“媽媽發現寶寶不愛看書,為什麼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