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現在我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還是沒有解決它的把握。誰能了解捷連秋克?我有什麼權力硬要用強製辦法呢?改變這種誌趣的權力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不過,我深信每一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是否有權幹涉學生性格的發展,並引向正確的發展方向呢?還是隻應當消極地跟隨著學生的性格走呢?我以為,問題應該這樣解決,那就是:有權幹涉。但是,應該怎樣做才對呢?個別情況要個別處理,因為,有權力是一回事,而能夠做得好是另一回事,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今後我們在培養幹部時,很可能就是要教他們怎樣做轉化工作;培養醫師,就應該教他怎樣施行穿顱術。在我們現在的條件下,可能將教教師怎樣來做這樣的“穿顱術”(也許比我做得更機巧些、更成功些),教他們怎樣根據個人的品質、個人的愛好和個人的能力,引導人向他最需要的那個方向發展。
(節選自《馬卡連柯教育文集》,馬卡連柯著,吳式穎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