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3 / 3)

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這幾句話,是說教兒童習禮的緣故。不但禮的儀節,可以令兒童整齊嚴肅,而且可以運動身體,調和血脈,堅強筋骨。照這樣說起來,又合現在的體操正對了。你看那兵式體操的起坐進退,無論多少人,都是遵從一樣的號令,節奏井然,絲毫不亂。那般整齊嚴肅,正合古人習禮的精神,一般一樣。至於那柔軟體操和器械體操,正是運動身體,調和血脈,堅強筋骨,更是不消說的了。現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體育、智育三項。德國、日本的教育,格外看重在體操。我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專門講德育,智育也還稍稍講究,惟有體育一門,從來沒人提倡(射禦雖是體育,但也沒人說明),以至全國人斯文委弱,奄奄無生氣,這也是國促種弱的一個原因。陽明先生教育主義,卻這樣注重操練身體,真算是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特色了。

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複,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誌也。

這幾句話,是說教兒童念書的道理。不但是要開他的智慧,並要培養他的心地,扶植他的誌氣。這也是先生生平重德行輕才智的宗旨。後世的人,往往有讀書萬卷,所行所為,還是天良喪盡。文詞才華,可以取功名富貴,而氣節品行,一毫也不講究。甚至於天天讀理學書,掛道學招牌,卻是問起他的心地來,還是一個卑鄙齷齪的小人。這都是隻知道讀詩書開知覺,不知道存良心重誌氣的緣故哩。

凡此皆所以順導其誌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按誌意性情,是教育兒童頂要緊的事。先生說順導說調理,都是說要順著兒童原來的性情誌意,漸漸的培養他的長處,警戒他的短處。鄙吝粗頑,都是頂壞的性質。先生教育主義,卻不是雷厲風行,責備兒童不許有這種性質,乃說潛消說默化。可見先生的教法,全用順性開導的主義,合後世壓製拘禁的手段不同。原來兒童的性質,也合水性一般。大禹治水的法子,隻是順著水性疏通下去。丹朱治水,乃是逆著水性,專門用那防遏禁壓手段,所以洪水越發放濫不止。訓練兒童的性情誌意,也是如此。

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

這幾句話,是說隻知道教兒童念書做文章,不訓練他的品行,還有捆打辱罵種種野蠻的法子,以至兒童看學堂合監牢一般,看先生合仇人一般。象這樣不但學生萬不能得益,而且廉恥喪盡,養成一種詭詐庸劣的下流性質哩!

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於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這幾句話是先生勸人莫隨俗見,要改良教育的意思。

(選自《陳獨秀教育論著選》,戚謝美、邵祖德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