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馨

本期視點

作者:曹寧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不時有一些震驚全國的刑事案件發生,比如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案,更有剛發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被害案以及上海複旦大學投毒案。這些案件奪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毀滅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其所帶來的傷害難以衡量。家人撕心裂肺的悲痛、施暴者的悔恨以及同學、老師的歎息都在表達著悲劇的濃烈度。互聯網上則流行著給曾經的大學室友發帖子,感謝當年的不殺之恩。

麵對一幕幕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我們不禁要問,大學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究竟怎麼了?而這些悲劇的發生也給同是大學生身份的藝術生敲響了警鍾,如何在學好“藝”的同時,加強自身“德”的建設,努力向著“德藝雙馨”的道路上發展。

“德藝雙馨”是對藝術家極高的讚譽,一方麵是指其藝術成就的輝煌,一方麵是指其自身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的高尚。對於藝術家而言,“德藝雙馨”是人們給予他的最高榮譽。“德”是藝術家安身立命之根,“藝”是藝術家成就事業之本,這已經被藝術工作者達成共識。“德”是根基,在“德”的基礎上,才能有“藝”的發展和成就。在藝術院校的教學中,教師也極力從各個方麵引領學生走向“德藝雙馨”的錦繡大道。

談到學生“德”的培養,首先就會想到教師的職責。眾所周知,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在這一工作中師德建設尤為重要,因為教師要在言行、道德、行為等方麵對學生起到示範作用。我們無法忽視的是,學校在抓師德建設的同時,卻忽略了師德如何影響學生的問題,沒有重視師生溝通渠道的培養。藝術院校的課程一般分為專業課和文化課:專業課教師往往疲於傳授專業知識,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心理訴求,隻要求下次回課時順利;文化課在藝術類大學所占比重較輕,因此,文化課與文化課教師一般很少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更遑論對學生能夠起到師德的影響。學生在課餘時間很難覓得教師的蹤影,在他們有心理問題時,缺少及時的疏通與正確的指導。我們不難看出,在藝術院校,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嚴重缺乏,在強調不能培養出“藝術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時,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是,如何培養師生交流的橋梁?如何讓師德真正發揮出其價值?而不隻是學校的一句口號。

課程設置在藝術類院校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藝術生成才的關鍵不僅是指其專業本領的強弱,也在於其文化素養的高低。大多數藝術生自身的文化功底較差,文化素質、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嚴重缺失,然而正是因為文化課成績差才報考文化課錄取分數較低的藝術院校。這種文化底蘊先天不足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如何培養成“德藝雙馨”的人才,主要是靠學校的課程設置進行彌補。藝術類院校一般都偏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重專業技術輕文化是藝術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文化課隻是其中的點綴,課程安排的稀疏帶給學生的暗示就是可以對其忽視,因此造成學生對社會、人文方麵的淡漠。然而筆者認為,恰恰文化課的學習是培養“德藝雙馨”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精神對促進大學生職業道德建設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大學語文》課可適當增加《論語》《大學》《中庸》《禮記》《文心雕龍》等傳統文化內容,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引領大學生的成長,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德”,可以從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得來,然而要深刻理解“德”,就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要有對真、善、美的判斷與追求。基於此,學生的藝術創作才能更有內涵,才能走得更遠。因此,藝術院校對課程的設置需要調整,應在文化課中加大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比例,並且要嚴格製定和管理文化課的考評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