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獲得“德藝雙馨”稱號的藝術家是藝術類學生的楷模。如歌唱家彭麗媛、作曲家閻肅、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等,無論是其藝術修養還是道德品質,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讚揚,深受人們喜愛。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大紅大紫時,每年都會恭敬地去看師父肖長華,有一次開車到老師家胡同口就不讓司機往裏開了,說不能在師傅麵前顯擺,恭恭敬敬提著禮物走到師傅家,這就是“德”——尊師重道;京劇名醜張春華先生坐飛機失事,救援的人看著滿地散落的財物對他說,什麼是你的就拿走,張春華隻拿走了自己的小箱子,這也是“德”的一麵——誠信;很多藝術家都不局限於對一門藝術的鑽研,對其他姊妹藝術兼通,這樣在台上才能更有底蘊,創作的作品意義深遠,成為不朽的經典,這也是“德”的一麵——海納百川。藝術類大學生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了解到“德”的內涵,進而得出德高藝長高,德藝是相輔相成的道理。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這些德才兼備的藝術大師作為奮鬥的榜樣,把握住自己的方向,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以積極、自信、樂觀的心態進行學習和生活。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貧富差距逐漸拉大,而這種差距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學生群體中,尤其是藝術院校。學生中相互攀比已經成為一種不良風氣,由此造成了各種羨慕嫉妒恨,悲劇的發生正是源於平日裏瑣碎小事的積壓。因此,藝術院校應注重大學生法律課程的學習。然而,對大學生來說這門課程較為籠統,教材的單調往往使學生上課大多是走過場,很少有學生能認真對待這門課程。在大學生刑事案件頻發的今天,學校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法製宣講和教育,譬如結合上述案例進行法製講座,請心理專家建立大學生心理疏導室,及時排解一些心理障礙和問題,避免悲劇的再度發生。

我們無法忽視的還有社會文化環境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影響。當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以互聯網、電視節目等方式快速散播在人們身邊時,良莠不齊的各種文化內容與形式很容易蒙蔽大學生的雙眼,大量低俗、媚俗、惡俗的節目誘引著學生迷失真、善、美的方向。那些胡編濫造的穿越劇、魔幻劇充斥著屏幕,雷人的劇情和造型對觀眾極不負責。麵對這種審醜現象,藝術類的大學生更要加強“德”與“藝”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和藝術

追求。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藝術院校承擔著培養和造就新時期文藝人才的重任,因此也成為了傳承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德藝雙馨”是先進文化為藝術人才提出的培養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緊抓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加強其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的培養。隨著校方的重視和人們的關注,以先進文化武裝起來的大學生,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必將奉獻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