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促教
藝術視角
作者:劉驊
【內容摘要】全國大學生藝術節是一項由教育部主辦的針對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重大賽事,如何以賽事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查找在音樂教學中的問題,是每一位參賽輔導教師所必須深思的問題。文章以曆屆全國大學生藝術節比賽的得失為資料,針對在音樂教學中的若幹問題的解決進行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音樂教學 全國大學生藝術節 素質教育
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以下簡稱“大藝節”)是一項由教育部主辦的,堅持育人為本,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當代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的重要活動。這項賽事麵向全體高校學生,立足於提高審美修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展示我國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
在曆屆大藝節比賽中,江漢大學師生在省裏乃至全國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值得深思和總結,以便在今後的音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經驗,少走彎路,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比賽是展示廣大師生教學成果非常重要的舞台,以此為目的進行音樂教學,其目的性、實用性和創新性非常具體。但是在具體的訓練期間所遇到的困難卻難以想象。
首先,學生的音樂素質普遍不高,難以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大藝節比賽分為專業組和非專業組。對於專業組的學生而言,往往所學的專業知識比較單一,在專業上尖子生不多,大部分學生的舞台經驗很少,難以獨當一麵,同時彼此之間的配合也缺乏默契,對於教師所講述的教學意圖理解不夠透徹,重技輕藝,往往在比賽中難以取得好成績。對於非專業的學生來說則難度更大,他們大多數音樂素質更加薄弱,在教學中難度更大。這樣的學生往往學習音樂的熱情很高,但是由於基礎比較薄弱,難以在短期內取得較大的成績。
其次,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往往都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排練,排練時間不固定且較為分散,學生學習專業的遺忘性很高,需要多次不間斷地重複才有一點效果,教師教得非常辛苦,而比賽的壓力卻非常大。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人員的組織工作難度很大,由於各方麵的原因,特別是大型項目上往往因為人員不到位而難以繼續進行下去,給排練造成很大的幹擾,以至於師生排練的興趣大打折扣,嚴重地影響了比賽的成績。
再次,由於排練場地較小,音響設備不到位,排練的經費也比較少,演出道具也經常不到位。學生排練的隨意性比較大,缺乏有效的約束機製,有效排練時間非常少,同時教師的鼓勵機製也不健全,大部分教師都是利用業餘的休息時間來參加排練,義務地進行音樂基礎教育的普及,所以有些教師興趣不高,排練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最後,節目的設計也有很大的問題。由於缺乏良好的編導,很多節目都是教師翻拍其他資料,或是根據別的已經演過的節目進行原樣照搬,創作缺乏新意,表演也缺乏創造力。結果,排練出來的節目往往質量不高,學生的表演也不到位,節目形式單一乏味,沒有亮點,服裝道具、燈光音響運用得不理想,直接影響到比賽的成績。
大藝節是一個檢驗廣大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的非常重要的平台,是一麵展現教學種種問題的鏡子,在日常艱苦的排練中,廣大教師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係列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大力加強日常音樂排練的綜合素質訓練,努力把問題化解在日常排練訓練中。音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根本的變化,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對於專業學生可采取“一專多能”的教學理念,在努力保持其專業優秀水平的前提下,大力拓展其他專業領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聲樂專業的學生,可以適當地學習一些合唱與指揮的藝術,加強一些形體舞蹈的訓練以及鋼琴伴奏技能的學習。同時也應加強文學修養,理解並體會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在情感,不斷積累各種人生的情感體驗,有的放矢地調動出來並運用到聲樂作品中去,不斷具備“會唱歌”的能力。另外,多舉辦一些音樂會等活動,訓練學生的舞台心理素質和敢於表現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加強溝通,不斷地查找差距,提高彼此的舞台實踐能力。隻有在日常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在短期內達到參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