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奚琴”“嵇琴”到“胡琴”的考論(1 / 3)

對“奚琴”“嵇琴”到“胡琴”的考論

藝術視角

作者:馮軍

【內容摘要】產生於唐代的奚琴,在宋代被稱為嵇琴,據說是公元3世紀即魏晉時期的嵇康所造,顯然這是不正確的。原因至今尚沒有文章對此進行分析解讀。作者認為:安史之亂後,某種對唐朝前期胡化現象的否定,以及對胡人的厭惡感逐漸形成。宋朝與唐朝不同,一直受到北方民族如契丹、女真等“胡人”政權的軍事壓力,宋王朝對“胡”特別反感。“奚琴”“胡琴”明顯帶有“胡”之痕跡,自然不受歡迎;而深受文人尊敬的嵇康早就有“嵇琴”的記載,加之嵇、稽二字又正好與奚字同音,於是就順理成章地以“嵇琴”“稽琴”取代“奚琴”“胡琴”。

【關鍵詞】奚琴 胡琴 嵇琴 嵇康

一、問題的提出

在關於二胡曆史的研究中,普遍的認識是:二胡是胡琴的一種,產生於唐代的奚琴,宋代時,奚琴又名嵇琴。對上述二胡史認識的闡述,在有關二胡研究的論著中,可以說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如黎孟德所著《中國藝術史》說:“陳暘《樂書》還記載了另一種叫‘奚琴’(又名‘嵇琴’)的拉弦樂器,兩條弦,用竹片夾在兩條弦中間摩擦發音。他說:‘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製兩弦間以竹片軋之。’他沒有說明是出自唐代,從他的描述可以推知,‘奚琴’應該是後代重要拉弦樂器二胡的前身。”①袁靜芳編著的《民族器樂》說:“根據史料的記載分析,胡琴的前身可能是唐代出現在我國北方兄弟民族奚部落中的奚琴,奚、嵇同音通假,當時亦寫作嵇琴。是用竹片在兩弦之間擦弦而發音的。其形製琴杆、琴筒均比現在的二胡短小,沒有千斤。宋代,嵇琴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和藝術表現力。”②吳釗、劉東升編著的《中國音樂史略》說:“在宋元樂器中,首先要提到嵇琴。它始於唐(《教坊記》),盛於宋元。唐時,它有兩根弦,用竹片摩擦發音,也稱‘奚琴’。它可能原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奚族的樂器。北宋時,著名演奏家有徐衍等人。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它的形製不斷得到改進,至晚在元代已有了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嵇琴和胡琴,作為一種新的拉弦樂器,其特點是長於表現抒情和奏出有力的長音。”③

這幾部著作對奚琴、胡琴、嵇琴等與二胡前身有關樂器的論述是很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其中關於“奚琴”又名“嵇琴”的論述,可以說是當今二胡史研究中的共識。但是,唐代的“奚琴”為什麼在宋代以“嵇琴”盛行?甚至有的記載還說它又名與“嵇”同音的稽琴,原因究竟是什麼?據筆者所見,至今尚沒有文章對此進行分析和解讀。筆者認為,這是有關民族器樂發展曆史的一個大問題,十分有必要進行研究。

二、奚琴在唐末開始流傳

中國的拉弦樂器(也稱弓弦樂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根據目前的研究,在唐代以前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料中,還沒有見到與拉弦樂器有關的記載。因此,中國的拉弦樂器不可能出現在唐代以前。

唐代出現了一種叫“軋箏”的樂器,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拉弦樂器。《舊唐書·音樂誌》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④這與宋朝學者陳暘在《樂書》卷一四六所記載的“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故取名焉”一致。⑤陳暘在《樂書》中還有其所繪圖像,形製與箏、瑟相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麵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拉奏。

唐代詩人皎然有一首《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軋箏歌》,其中說,“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哇宛轉聲相隨。夜靜酒闌佳月前,高張水引何淵淵。美人矜名曲不誤,蹙響時時如迸泉……”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演奏軋箏的情景。

不過,在唐代,影響更大的拉弦樂器並不是軋箏,而是另一種叫“奚琴”的樂器。陳暘在《樂書》卷一二八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製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⑥從陳暘在《樂書》中對奚琴所繪圖像及其描述可以推知,奚琴的形製類似於今天的二胡,所以說它是二胡的前身是成立的。

陳暘之所以將“奚琴”稱為“胡樂”,是因為奚族是居住在我國北方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唐末時,一部分奚人西徙至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陳暘所考,奚琴當為唐朝末年我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它是在古代彈弦樂器弦鞀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與軋箏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受到唐初漢族軋箏的影響所致,不同之處是奚琴隻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麵而處於兩弦之間。

奚琴在唐宋時期,既是拉弦樂器,又是彈撥樂器,兩種演奏方法兼而有之。與陳暘同一時代的北宋大詩人歐陽修在《試院聞奚琴作》詩中寫道,“奚琴本出奚人樂,奚虜彈之雙淚落。抱琴置酒試一彈,曲罷依然不能作。黃河之水向東流,鳧飛鴈下白雲秋。岸上行人舟上客,朝來暮去無今昔。哀弦一奏池上風,忽聞如在河舟中。弦聲千古聽不改,可憐纖手今何在。誰知著意弄新音,斷我樽前今日心。當時應有曾聞者,若使重聽須淚下。”演奏方法則是彈撥,沒有“用竹片軋之”的含義。可見,唐宋兩代,奚琴正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時期。

奚琴在唐末開始流傳的事實還可以在東亞國家的古籍記載中得到印證。在日本的《拾芥抄》中,引自《樂器名物》的記載,“奚琴二張,(一張無弦,一張二弦),天慶九年四月定”。日本天慶九年,即公元946年,是中國的五代時期。因此,從奚琴傳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廣為流傳。在朝鮮《樂學規範》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樂。”⑦這些不同的記載證明,奚琴確實是由奚族人在唐代傳入中原,當時的人們在奚琴也就是胡琴方麵的演奏技藝、演奏水平是很高的。

三、奚琴被稱為胡琴很正常

奚琴這種拉弦樂器在唐朝出現後,更多的人是將它稱為“胡琴”。

為什麼中原人要將奚琴稱為胡琴?

“胡”在中國古代是一個經曆了長期演變的種族文化的概念。古代中原的漢族人,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對他們所用的樂器、音樂以及服飾等,也都冠以“胡”字。例如《後漢書·五行誌》說:“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⑧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胡”字的解釋是:“古代泛指稱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如胡人;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東西),也泛指來自國外的(東西),如胡琴。”⑨作為中國拉弦類樂器前身的奚琴,就是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稱為“胡琴”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