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育中“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1 / 2)

音樂教育中“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

學術論壇

作者:範丹鵬

【內容摘要】“以人為本”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基礎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教育,人的發展已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高職藝術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樹立“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理念勢在必行。

【關鍵詞】以人為本 音樂教育 理論與實踐

音樂是人為著自己的需要而被創造出來,也是因為人為著自己的需要而存續、守成、發展和變化的。每一種音樂風格、觀念、語言、技法以及蘊含於其中的人文精神在曆史進程中發生、發展、演變的任何一件事實,都可以從人的自身需要及其時代變異中獲得合情合理的解釋。由於政治經濟諸條件的變化,促成了人對音樂的需求變化;正是由於人對音樂產生了新的需要,才促成了音樂諸領域和音樂傳統的發展變化。

一、“以人為本”音樂教育思想的功能

(一)“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人的可持續性發展,即是人的協調發展,既能滿足當時需要,又能保證其身心和諧、均衡、持久的發展力而不受損害的發展。“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可以將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人人有才,人盡其才,人人成才”的理念,讓學生自主地給自己定位,讓學生在自己現有的起點上前進,在已有的優勢上發展,使每位學生都充滿自信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能適應學習者身心發展水平,能有效地協調社會各方麵的影響,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二)“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思想可以幫助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可以引導人熱愛生命,引導人尋找自我,理解生活;引導人努力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為充盈個人生活的意義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引導人與環境積極對話,建構與世界的新型關係,拓寬生活空間,踐行充實而富有意義的人生;引導人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人生態度;引導人積極進取,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富有個性,富有自己獨特見解和思想的思維特點;引導人樹立自信自強,永不放棄,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永不低頭,充滿旺盛鬥誌和樂觀精神的品質。

(三)“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思想可以培養人的審美能力

“掌握某個領域最高能力的人,同樣可以在其他領域達到相同的高度”。各種能力之間是有關聯的,一種能力的形成,會對其他能力產生積極的遷移正效應。珍視生命這一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好的力量,注意培養直覺或靈感的能力,以生命為中心去觀察事物、領悟藝術。可見,“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思想可以培養人的審美能力。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實踐

(一)充分挖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建立一個讓學生有良好心境、春風化雨的藝術課堂,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努力學習,盡快提高藝術功底與教學能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控製適當的語言速度、力度與音量,盡量做到講解準確、生動、清晰、悅耳,使語言與欣賞的音樂相匹配,營造寬鬆自由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變“苦學”為“樂學”,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在教學中,要強調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感覺、思考、意念、體驗、情感的多向交流。在發聲方法上,要引導學生歌唱時追求意識與肌肉活動的統一,注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在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精講,強調實踐。讓樂理與聽、唱相結合,多用比喻,力求形象生動。還可以定期舉行才藝展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鞏固學習的技巧,展現個人學習成效,培養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全麵發展學生音樂素質。要課內課外相結合,熱情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各項文藝表演、比賽。

(二)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音樂學科的特點是周時數少,學生麵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結合音樂鑒賞的內容做一些音樂練習,達到培養學生聽、記、做的習慣,拓展學生音樂思維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在實施音樂鑒賞多元化途徑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音樂課程資源。在校內,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站在課間播放一些內容健康向上的音樂作品;在校園宣傳欄上開辟藝術專欄;舉行學生藝術表演活動,如畢業生音樂會、元旦文藝彙演、校園歌手賽及其他節日演出等。在校外,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音樂演出;組織學生為社區演出、為工廠企業演出,參加市、區組織的文藝演出。邀請其他音樂學院教授到校舉行音樂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市、區文藝晚會的演出。這些對學生音樂興趣、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等諸多方麵都起到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