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育中“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2 / 2)

(三)側重關注學生對音樂的體驗

音樂課程的基本任務是麵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達到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提高音樂文化素養的目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體現“以人為本”尤其重要。教師要把引導學生體驗、表現、評價音樂的情感,作為音樂教學向多元發展的重要活動內容。如以“音樂與我”為題,可以讓學生用書麵的形式,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鍛煉學生對音樂的理性認識。還可以設計各種題材、體裁、結構、風格、形式來吸引學生,從基礎性、多樣化和選擇性等方麵,在課程內容上做適當的調整。例如,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讓學生欣賞經典名曲《長征組歌》,這樣既達到對音樂的鑒賞,又使其從中接受了教育,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四)積極進行課程學習與創新教學

在音樂課程中,音樂教學對於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促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新課程提倡多元文化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這需要結合其他學科擴大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思維,增加教學信息,在實際操作層麵上更突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所以作為新時期合格的音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基礎知識和音樂技能。麵對新課程提出的高標準、新要求,教師應盡快適應新課程下的教學與新課題的實施,深入學習新課標,觀看專家報告錄像,征訂和搜集有關音樂資料、雜誌,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學習心得交流、座談,促進教師對課程改革和課題實施的認識,進一步了解其背景,指導思想,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從思想上認識新課程、重視新課題的實施,同心協力地對課題進行大膽的實踐。另外,加強學生文化課基礎教育,全麵提高學生音樂基本素質。

(五)激發學生對鄉土音樂的認同,從而激發音樂創造力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通過對鄉土音樂的賞析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例如在介紹民族音樂時,可以重點介紹本省的地方劇種和本地區劇種的曆史和發展,分析其音樂特點,欣賞經典劇種的錄音和錄像,使學生了解其唱腔與表演手法,還可以學唱一些經典唱段。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中,建議學生多選擇對本地區音樂、曲藝、劇種等課題的研究,增強學生對鄉土音樂的信心和認同感,理解鄉土音樂的價值,強化他們對鄉土音樂的那種難以割裂的文化和心理聯係,使鄉土音樂成為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人格的主要內容。

(六)積極開展課外音樂活動,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音樂是一門強調體驗的藝術,如果用“標準答案”去套顯然是不適宜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各自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上發展,讓音樂課堂呈現豐富多彩的格局。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全體學生都能走上不同層次的成長之路,乃是素質教育所麵臨的重要使命。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有組織地進行學校的音樂教育活動。突破課堂音樂教學活動的局限,開展一係列豐富多彩的學生課餘音樂文化活動。如組建合唱團、舞蹈隊、民樂隊等學生文藝團體,音樂教師負責組織,定期對學生進行指導與訓練。這既活躍了學校的音樂文化生活,又促進了學生音樂特長的充分發揮,完善了學生的人格,提高了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

音樂教育本質上是創造性活動,它對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可以說,沒有創造性就缺乏生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為個性的豐富創造了多層次的社會關係。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傾注人文關懷,以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目標,做到“以人為本”,關愛學生生命,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張開軍.音樂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張淑珍.音樂新課程與學科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5]朱名燕,彭誌修.音樂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6] 王安國,等.走進新課堂音樂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杜威.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