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乎於情 止乎於理——感性、理性與自然的統一(2 / 2)

華夏民族經曆無數朝代之後終於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人對自然有了更理性的認識,“美”所包含的內容也更廣泛、更複雜、概念化。然而,現在社會同自然之間的矛盾又上升為主要矛盾,從原始社會時的依從於自然,發展成現在有些人瘋狂地“反擊”自然。人類的貪婪蒙住了雙眼導致自然被破壞……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孔聖人時期,人與人、社會之間的矛盾為主要矛盾,“禮”“樂”可以解決矛盾,孔子以“仁”來解釋“禮”,從而使人從心理情感上接受了“禮”和“樂”,使形式同人的情感相統一,追求“禮樂”成為人性的自覺。而現在社會同自然的矛盾為主要矛盾,科學發展觀可以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如何使其成為“人性的自覺”?我們需要一個理由。孔聖人時期的人不明白“禮”存在的道理,“仁”便是這個理,於是解決了“人性的自覺”的問題。然而,科學發展觀這個道理我們懂了,卻沒有達到“人性的自覺”。為什麼,如何解決?如何使科學發展這個理性的外在的規範同人內心的情感、欲望站在一起?如何使每個人的感性沉澱於理性之中,讓人的欲望轉向服務於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社會同自然和諧發展有理性的認識,隻是如何使我們的情感、欲望與之相統一沒有解決。

李澤厚的《華夏美學》中說,“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如何處理天人關係,如何理解自然人化等,即一般美學的普遍問題更是華夏美學的核心問題。”

儒家所謂“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讓人變“禮”為“理”,用理性掌舵,協調好社會同自然之間的“度”,以“自然的人化”為帆,從而開啟中國這艘大船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4]朱狄.藝術的起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係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