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研究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與啟示
學術論壇
作者:陳思
【內容摘要】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在生活經曆中總結曆史;黨史是一種曆史反映,在曆史辯證中學會生活。新形勢下,藝術教育需要不斷加強黨史研究,主要從觀念、內容和形式入手。
【關鍵詞】黨史 藝術教育 影響 啟示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和體現黨文化特質的黨史文化。黨史文化是指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過程中積澱起來的文化,是文化資源與文化載體的結合,反映了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黨史研究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史料的真實性、命題的單一性、內容的係統性、體例的統一性等特征,對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開展黨史宣傳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①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藝術教育也經曆了長期的曆史積澱,包含文學、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意識形態的教育,有助於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僅有的數十所專業藝術院校擴展到1600多所高校開設藝術專業,加上藝術學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後,這為藝術教育開拓了發展空間,適應了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必須圍繞中心,準確把握黨史研究的新要求,確保黨史研究的正確方向,尊重曆史、了解曆史、承擔曆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努力在藝術教育理念、方法、過程等方麵實現科學統一,不斷探索黨史研究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與啟示。
一、藝術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正確有效的領導
今天,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求體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要保障這種共同利益,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黨的領導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不要黨的領導,隻能恢複到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況。②要做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藝術教育事業培養人才,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正確有效的領導,圍繞“培養人”這一核心任務,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領導。
二、藝術教育必須培養自由而全麵發展的藝術人才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主要取決於國民的素質和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不僅要求年輕一代要有廣闊的胸懷,知天下事,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方麵都要有較高的素質。”藝術教育專家魏傳義認為:“廣義的藝術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因接觸藝術作品、參與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欣賞而產生藝術興趣、獲得藝術能力、提高藝術修養的活動。”③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並首次將“人才強國戰略”寫入黨章,這標誌著我國的人才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人類自身發展的要求,是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共產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奮鬥目標。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④自由而全麵發展的藝術人才是指擁有藝術專業技術知識,且能組織管理藝術文化活動的複合型人才。因此,繁榮藝術文化事業,實現國民達到自主創造、自主融合藝術文化的追求,需要抓好自由而全麵發展的藝術人才的培養。
三、藝術教育必須樹立高度文化自覺的民主意識
藝術教育專家彭吉象認為:“從狹義上講,藝術教育被理解為對於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專業藝術院校正在實施的專業教育。”⑤換言之,藝術教育是藝術家教授藝術觀念和技術,然後在社會現實和情感交互中創作藝術作品、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藝術作品的誕生需要藝術人才的集體智慧以及彼此間高度文化自覺的民主意識。民主的藝術教育,是生存方式的體現,也是追求共享的渴求。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曆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曆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覺,我們黨才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著旺盛的生機活力,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走上偉大的民族複興之路。⑥所有藝術都有被研究的意義,即使那些所謂的藝術也包含了豐富的社會信息。因此,要用民主化的氣度和胸懷去對待藝術教育,做到在作用於人民生產生活的認識上高度自覺,在立足於經濟社會現狀的把握上高度自覺,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責任上高度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