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藝術教育必須加強科學借鑒的中外交流意識
每個國家的藝術都有自己的優勢,相互學習和借鑒是藝術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這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使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不斷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和民主平等意識,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⑦麵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和全麵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我國藝術教育在國際化對接過程中,既要堅持民族特色和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又要防止盲目自大的狹隘思想,以寬廣的胸懷,學習借鑒其他各國人民所創造的藝術教育成果。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國際文化趨勢,發掘本土文化的閃光點,從現實出發、具體分析、吸收精華,使之與實際相結合,拓寬藝術人才的國際視野,形成中國藝術教育的獨特魅力。
五、藝術教育必須大力發展藝術生產力
黨史文化是黨和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今後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又是一個具體的、相對的、曆史的概念,因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實現程度必然受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製。⑧但藝術與社會經濟發展並不是同步的:古希臘的藝術繁盛期未能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進步;18世紀的德國,物質生產落後,卻產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藝術家,這些描述經濟與藝術發展不平衡的例證是值得深思的。物質文明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經濟基礎,加強物質文明建設,是前提和基礎;而精神文明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文化和思想支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產業,通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教育,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⑨上述實例隻是證明了藝術與經濟的間接性關係,事實上,藝術的關鍵是藝術思想和藝術創作的意義。藝術教育不能貧窮,是指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不能貧窮,藝術創作的思想高度不能貧窮,藝術創作的社會效應不能貧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藝術是社會科學中最活躍、最精華、最有創新意識的一部分,應該是第一生產力中的生產力。資深黨史研究工作者胡喬木曾說過:“離開了發展生產力,就離開了革命的目的,也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⑩因此,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藝術生產力。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全麵對外開放的形勢下,高等藝術教育要學會尊重創造、尊重人才、遵循規律、麵對現實,學會在尊重差異中求得和諧,在交流、交融、交鋒中增強中華藝術教育的吸引力和導向力,全麵而不片麵,辯證而不絕對化。
注釋:
①鄧群.論黨史專題研究的特點、作用和基本要求[J].傳承(學術理論版),2008:(5).
②⑩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談中共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102.
③魏傳義.藝術教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11.
④聶運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22—23.
⑤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70.
⑥黨建雜誌社.文化中國[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1:1—2.
⑦⑧⑨聶運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23—24,26.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黨委辦公室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