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困境與對策
學術論壇
作者:何振才 張潔
【內容摘要】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氣質養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探究在理工科大學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途徑和規律,以期推進此項工作的全麵開展。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理工科大學 人才培養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困境
根據2011年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藝術學已經單獨作為一個學科門類與理學、工學並列,而傳統理工科大學是以理學、工學為主幹學科發展起來的,藝術學的教學活動沒有曆史的積澱,無論是從學科背景、師資隊伍,還是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與綜合院校或文科類院校相比都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人文學科力量相對薄弱
從1992年開始,一些較大的理工科大學合並了農、醫、師等院校成為綜合性大學或者多學科門類的理工科大學。但在高校擴大規模的教育體製改革過程中,全國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學還是在自身的基礎上增設了人文學科院係,這些人文院係的設立大都是在學校開設的人文社科公共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於時間相對較短,其專業設置、學科力量、師資水平一般很難趕上綜合性高校的人文學科。所以,理工科大學目前的人文學科設置在整體上還是相對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學本身對人文學科的重視力度和資金投入普遍不夠,沒有同理工科大學的其他專業同步發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學的人文學科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堅實的有利於學校公共藝術教育開展的人文學科體係。
(二)校園人文類學生社團影響力不夠
高校的藝術教育,除了專門的課堂教育以外,還需要依賴大量的學生社團來組織各項活動。目前,理工科大學雖然成立了許多社團,但是人文藝術類的學生社團卻不多,而且不論是社團的學生規模、水平,還是社團的影響力都遠遠不及那些理工類學科社團的影響力大。
(三)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一般來源於學校專門引進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藝術專業人才和學校的人文社科類院係的專業教師。由於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一般都是選修課,對教師的知識廣度、深度和授課水平,乃至個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所以承擔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壓力還是很大的。為此,公共藝術教學現狀,帶來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
二、藝術教育的認識誤區
各理工科大學雖然按照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2002)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的要求開展了藝術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體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仍遇到諸多困惑和困難,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頗之處。
(一)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製定學生培養計劃時,當把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列入正式第一課堂教學時,個別理工科大學的決策者認為沒有必要,認為是占用了專業教學時間。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過要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藝術教育則體現了對於人的個性培養,這是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也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於當代社會大眾文化中庸俗化傾向的挑戰,加強藝術教育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一項重要任務。公共藝術教育是理工科大學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