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影響
學術論壇
作者:陳宇暉
【內容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音樂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音樂傳播已經成為音樂在現代化大眾傳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試通過對新媒體概念理解的闡述,分析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在教師素質、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麵的新要求,探索提高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高職院校 音樂教育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在21世紀的高速發展,新媒體音樂傳播成為音樂在現代化大眾傳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技術開辟了廣闊的傳播領域,豐富了音樂傳播的資源,也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如果說印刷傳播時代的貢獻是對信息文本“量”的複製,那麼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則達到了“質”的飛躍,聲音和圖像作為信息來處理,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將之活生生地還原,同時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也產生了各種新的積極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新生活
(一)新媒體的內涵
追溯人類音樂傳播的曆史,經曆了從原始的音樂口頭傳播形態,到更高的文明發展階段文字、樂譜的傳播形態,再到人類夢想的實現,如音頻錄音技術的突破,現在又到了音樂傳播技術的飛躍——數字音樂技術的運用,人類音樂傳播的曆史,顯示傳播技術一次又一次的重大進步與重大發明,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也推動了音樂傳播的發展。新媒體技術使音樂產品的形態、音樂生產和欣賞的方式等方麵產生了質的變化。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術界可謂眾說紛紜。10年前,人們認為互聯網就是新媒體,或者說數字媒體是新媒體,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概念有了較大的延伸。
首先,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在電信網絡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它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其次,新媒體是以應用現代數字技術為主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麵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甚至還來自於微博和博客,筆者認為這些都可以歸納為新媒體。相對於報刊、戶外廣告、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無論新媒體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其核心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如今,新媒體由於自身信息量龐大、涉及麵廣泛、使用便捷快速、有很強的互動性等特征,逐步變成人們喜歡的接受信息的工具。
(二)新媒體的本質
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傳播作為一種複合的傳播方式,兼具音樂和科技的雙重屬性,這也使得網絡音樂傳播蓬勃發展。網絡音樂的內容一部分來自傳統音樂作品,而另一部分則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創作的音樂資源,但這兩種音樂來源最終都將作為數字化形式,使音樂產品的形態發生改變。音樂作品不再像以往一定要依存於某個播放載體或媒介,離開這些載體音樂作品就不能獨立存在。新媒體時代的音樂可以獨立存在,音樂作品以音樂文檔的形式存在,需要播放時僅借助一個播放工具即可,這些存儲和播放的過程都可在計算機上完成,從本質上改變了音樂傳播的形態和物質載體。
欣賞者隻要擁有數字載體(如電腦、手機、IPAD等)和網絡就能隨時隨地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而這種欣賞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它和廣播電視一樣有一種“即時性”,人們能及時了解到新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動態。尤其是當今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其外形小巧、攜帶方便,強大的運用係統幾乎能與電腦相媲美,這也為傳播的即時性奠定了技術基礎。
第二,運用新媒體音樂傳播技術使欣賞者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信息,建立自己的“音樂信息庫”,使欣賞者成為主動方,超越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固定模式。雖然廣播電視也有很多頻道供人們選擇,但內容和時間都被限製在一定範圍內,而網絡則讓人們的視野開闊,並提供了多種個性化的音樂生活。
第三,新媒體音樂最重要的特點是建立在“信源與終端一體”這個特征上帶來的“互動性”,它可以讓人足不出戶與音樂生產者、音樂愛好者等交流,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微博、博客等新媒體,實現了人們可以和任何人實時進行交流。
(三)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