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不僅使音樂欣賞方式發生了巨變,也改變了音樂生產方法。計算機充當了重要的音樂生產工具,音樂生產者運用現代化的錄音軟件、技術以及電子合成器設備,在一台計算機上便可以完成從構思到實現音樂作品實際音響效果的全部過程,包括記錄樂譜、記錄聲音、編輯聲音以及變換音色、節奏、力度、效果等。這樣一來,音樂產品的成型就不用像以前那樣需要作曲家、演唱者、樂器演奏者、表演者等角色同時來完成,音樂生產者一人就能完成以上的工作,節省了製作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製作完成後,還可將音樂作品上傳到互聯網與大眾分享,這時,音樂的社會傳播與社會交流活動就已經開始。創作者能夠獨立、自由而充分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示其創作思想、審美傾向、旋律構思、和聲處理等係列藝術與技術的創造,這是一種“原創性”“個體性”的創作,從作曲家對音樂商品載體(唱片、廣播電視和演出活動)的依賴和受其束縛來說,這是一種根本的解放。
新媒體音樂的加入,是對傳統純粹音樂表演形式的有力挑戰,讓對音樂學習者自身素養要求很高的純音樂表演形式轉向平麵化發展,更深的音樂內涵常常運用視覺等輔助方法去展現。在欣賞新媒體音樂的時候,欣賞從純粹的聽變成融合視聽的立體感受,最後在信息平台發表體會、相互交流學習心得,這種互動性和概括性也是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特點。音樂創作技巧與現代化的數字手段的結合產生新的思想觀念與新的聽覺習慣,新的音樂環境極大地影響著碰觸數字化生活的人,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生活已經徹底融入人們的生活。
二、新媒體環境對高職音樂教育的新要求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是工學結合的客觀需要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職業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係,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就是強調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結合,建立開放性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些也是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方麵的本質區別。
在當前環境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應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才能實現在工學結合基本模式下,培養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音樂人才。調查研究顯示,幾乎所有高職院校都在不斷創建校外實訓基地,尋求校企合作教學項目,高職院校中的音樂專業也努力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一方麵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如文化傳播公司、演出策劃公司等,企業將訂單或項目交給學校,並提出具體的任務和完成目標,學生在校內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研究項目、製定計劃、建立工作小組、明確職責,運用新媒體的數字音樂技術完成企業訂單。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步了解市場需求和動態、熟悉工作流程、明確企業要求,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專業技能,最終培養成獨立的職業音樂製作人;另一方麵,有些高職音樂專業參照企業崗位任職要求製定培養方案,推行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學生在校內學完初步音樂製作知識後,進入錄音棚或企業協助MIDI音樂製作工作,了解錄音軟件的應用與實際操作,再回到學校更進一步學習配器、數字音頻(包括混音與錄音)等技術,不定期地進入企業實習。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企業能幫助學校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學校也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二)新媒體環境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新要求
音樂教育作為音樂傳承方式之一,也因新媒體的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產生了積極影響。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應不斷適應新的發展環境,積極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和教學改革等,滿足新媒體環境的新要求。
1.提升教師素質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現有的音樂教育師資隊伍主要是音樂專業院校的畢業生或師範院校音樂專業畢業生,也有部分是從表演團體轉到音樂教育中的,這些教師在音樂專業院校學的是專業聲樂、器樂以及作曲理論等,要適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工作,達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對數字音樂技術的學習與掌握難度更大,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新的數字音樂技術,作為院校、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加大對數字音樂師資培訓的力度,使音樂教育師資隊伍能較快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新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