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拓展教學內容
(1)調整高職院校音樂課程設置
當前,在新媒體音樂環境下,極大地充實了傳統的音樂教育內容,很多新學科、新專業、新課程應運而生。而目前,在大多數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中,在具體課程的設置上,仍受專業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影響,整個音樂課程設置多以學科知識為本位,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相脫節,不能體現課程的綜合性。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應積極進行課程設置調整,增加現代數字音樂相關課程,如音樂錄音、音樂製作等,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發展要求。
(2)進行高職院校音樂教材建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職院校音樂教材的選用沒有特定標準,在教材的建設上投入不夠,質量也令人擔憂。從已經出版的一些教材中可以看出,教材編寫的著眼點和專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一脈相承的,沒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特點,這就使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興趣。因此,在高職院校音樂教材建設上,要在新媒體環境的理念和基礎上加大投入,需采用傳統教材與最新的數字音樂相結合的教材,這種調整正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必需措施。
3.豐富教學手段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音樂教育手段的變化。以電腦為基礎的多媒體設備被廣泛運用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能將教師的板書、圖片、音響資料融為一體,將教學內容更直觀、全麵、便捷地展示給學生。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還可將學生的彈、唱等內容運用製譜軟件將其同步記錄,這一方麵能讓學生更真實地聽到自己彈唱的聲音,提高對聲音的辨析能力,還可將記錄下的聲音編輯成各種音樂效果,如加入其他樂器,增加聲部,編配伴奏等,這些教學手段、方法的改變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
4.變革教學方法
新媒體的出現使學習者獲取知識的手段更為多樣化,學習的內容更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與要求也產生了變化,課堂不再是學生唯一獲取音樂信息的地方。以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為例,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學應該從原來的單向灌輸升級為雙向溝通,拓展學生自學的機會與空間,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示範,還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課餘時間,讓他們隨時從網絡資源中獲取各種演奏、演唱版本的視聽機會,並與老師探討、研究對於不同演奏、演唱版本的認識和區別,實際上可以打破音樂教育長期以來“言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教學環境。
5.服務社會,形成“社會音樂教育”的氛圍
對於初級音樂愛好者來說,也能夠通過網絡上的名師教學視頻,循序漸進地自學,且享受教學、視聽一體化的全過程。而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而言,可以登錄專門的網站,通過付費方式下載所需的通過新媒體將紙質版的音樂期刊、書籍形成數字化的電子雜誌,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音樂期刊、書籍的資料,而且往往電子雜誌比同刊名的紙質版更早上傳到互聯網上。
新媒體在網絡上的運用使接受音樂教育的群體更加龐大,“社會音樂教育”逐漸成為與“學校音樂教育”並行發展的新型教育體製,達到音樂教育服務社會的目的。
結語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技術還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發展,新媒體也將更全麵、更深入地影響人們的音樂生活。高職音樂教育隻有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社會音樂生活的變化和需要,才能真正煥發生機和活力,培養具備全麵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的音樂應用型人才,服務於當今新型社會。
參考文獻:
[1]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宋祥瑞.音樂與大眾媒介[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
[3]湯亞汀.城市音樂景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趙誌安.中國音樂文化教程[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